近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和深度贫困县,淅川县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着力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等产业集群,确保短期可脱贫;着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集群,确保中期可致富;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集群,确保长远可持续小康。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辖17个乡镇(街道)、67万人,面积2820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蓄水至170米,淅川县最好的41.6万亩河谷良田被淹没,约40万人移民搬迁;为了保证水源水质,先后关停工矿企业380多家,取缔养鱼网箱5万多个、畜禽养殖场600多家。淅川县为了南水北调作出了巨大牺牲,是全省最大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淅川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理念,严格履行保护水源的国家使命,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创新活县等“四大战略”,坚守一级水源地“生态底线、生态红线、生态高压线”,变生态压力为转型动力,以生态经济为主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形成集群,致力于打造“水源”“林海”“果乡”“药库”“胜地”等特色生态品牌,初步探索出“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建立了阻断返贫“防火墙”,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淅川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年底的10.66%降至7.22%,连续两年位居全省脱贫攻坚综合评估前列,预计2019年摘掉贫困县帽子。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Ⅰ类标准。既保证了国家生态水源安全,又打造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恒业,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着力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等产业集群,确保贫困户短期(当年)可脱贫。淅川县发挥生态、资源、气候和特色产业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产业有基础、市场有销路、当期效益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特种种植、特种养殖、光伏、劳务经济等“短平快”产业集群,确保贫困户有2个以上短线增收项目覆盖,户均可增收1万元左右,实现当年稳定脱贫。食用菌和中药材是淅川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西北部山区乡镇适宜种植香菇和中药材。一是建设食用菌产业基地。依托龙头企业绿地公司、益瑞农业公司、丹江情公司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建设香菇产业扶贫示范区,2年内对当地所有贫困户全覆盖,现已发展食用菌4000多万袋,带动6500余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二是建设中药产业基地。依托河南福森药业、九州通药业及南阳艾尔康生物科技公司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模式,持续发展金银花、艾草、连翘、丹参、迷迭香等中药材,全县中药材已达5万余亩,贫困户户均1亩药,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今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河南福森药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双黄连类感冒药生产企业,金银花和连翘原材料基地带动4乡镇23个村350多户2000余人长期就近务工,用工高峰期日均6000人以上,户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
淅川县食用菌和中药材已经实现了“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国内外市场”全链条发展壮大。三是建设小龙虾和白玉蜗牛等特色养殖基地。小龙虾和白玉蜗牛成熟期较短、养殖门槛低、比较效益高,淅川县依托水资源优势布局小龙虾等养殖基地,采取“村支部+合作社(协会)+贫困户”等模式,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小龙虾、白玉蜗牛养殖基地和交易集散地。目前,全县已发展小龙虾2万余亩,户均1亩虾,户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白玉蜗牛产业已覆盖5个乡镇40个村,养殖总量达5000多万只,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四是建设光伏产业基地,对兜底户和贫困村全覆盖。大力实施“农光互补”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抢抓机遇、盘活资源”的要求,将光伏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举措,全县光伏总装机容量56兆瓦,共建分布式光伏电站553个,带动低保和五保等兜底贫困户1.5万户年均增收3000元;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每村年增收2.1万元,连续受益20年。
五是劳务经济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覆盖。主要做到“三个一批”:吸纳一批,即依托扶贫车间和扶贫产业基地,重点吸纳“4050”贫困劳力就业,带贫率达到30%以上,人均月工资1800元以上;安排一批,开发护林员、护水员、保洁员等“六员”公益岗位1万多个,一半以上用于安置贫困弱劳力,人均年工资3600元以上;输出一批,即对青壮年贫困劳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共组织劳务输出5000余人,月工资3000元以上。全县已打造县级扶贫产业示范园4个、扶贫产业示范基地125个、扶贫就业车间71个。
着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集群,确保贫困户中期(三年)可致富。脱贫攻坚,在满足当期脱贫的同时,还要巩固短期脱贫成果、统筹考虑致富奔小康问题。淅川县立足全县70%以上耕地为岗坡薄地、土地面积80%以上处在生态红线以里等县情实际,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全方位打造软籽石榴、杏李、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高效林果产业集群。全县已发展经济林果30多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达50%左右,户均1亩以上果园,基本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其中16万亩果树已经挂果,2年内将进入盛果期,户均年可增收6000元以上,初步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致富、产业振兴。因地制宜在三个片区发展三大特色林果产业集群。
一是打造平原丘陵区软籽石榴产业集群。创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机制,促进软籽石榴产业规模化。依托河南仁和康源公司、丹圣源公司、豫淅红公司等龙头企业,在九重镇、香花镇、厚坡镇等平原丘陵区,优先发展软籽石榴产业,建设10万亩软籽石榴产业扶贫示范区,亩效益1.5万元左右,致力于打造“中国软籽石榴之乡”。
河南仁和康源公司投资13.2亿元,在渠首区域建设万亩林果生态农业观光园。二是打造山区薄壳核桃产业集群。创新“返租倒包”机制,促进薄壳核桃产业规模化。依托南阳果然出色公司等龙头企业,在荆紫关镇、寺湾镇、西簧乡、毛堂乡等山区,优先发展薄壳核桃,巩固发展湖桑产业,适度发展大樱桃等产业,建设十万亩薄壳核桃和万亩湖桑产业扶贫示范区。已建成百亩以上的核桃产业基地37个,亩效益5000元左右。三是打造南水北调库区杏李产业集群。创新“保底分红”机制,促进杏李产业规模化。依托中线水源杏李林果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老城镇、大石桥乡、滔河乡、盛湾镇、金河镇等库区,优先发展杏李、大樱桃等产业,巩固发展薄壳核桃、软籽石榴等产业,打造高效产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形成特色鲜明的林果产业带、观光带。已建成老城镇冢子坪等千亩以上杏李产业基地12个6.2万亩,亩效益6000元左右,盛果期亩产超万元。
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确保贫困户长远(五年以上)小康可持续。脱贫攻坚既需要短中期产业支撑又需要长期产业可持续支撑,不能今天脱贫、明天返贫。淅川县持续推进“旅游兴县”战略,把生态旅游这个朝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长线产业倾力打造,为群众长远致富开辟广阔空间。通过景区拉动、典型带动、融合联动,提升全域旅游水平,让群众在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目前,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2018年旅游业综合效益预计可达32亿元,旅游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可持续的重要支柱。
一是积极创建5A景区,拉动贫困户就业脱贫。淅川县是伏牛山和大丹江旅游圈的核心区,水是淅川旅游的最大亮点,丹江水库的总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淅川境内接近一半。淅川县以创建丹江湖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提档升级南水北调渠首、丹江大观苑、坐禅谷、香严寺、八仙洞等景区景点。高标准建设环库路,加快建设西十高速,着力构建环丹江湖旅游圈。目前到景区从事旅游服务的贫困户达500多户,户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经营脱贫。积极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以沿湖沿路和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为重点,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出台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方案,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制定农家乐宾馆奖励扶持办法。全县共建成旅游重点乡镇10个,旅游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将贫困户嵌入旅游链条精准受益,辐射带动全县500多户贫困户2300多名贫困人口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三是拓展全域旅游空间,深度融合联动扶贫。积极推动农旅、林旅、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借助山水林田湖草和荒山荒坡治理项目,高标准打造扶贫产业万亩“哈尼梯田”。围绕全县30多万亩生态林果产业,拓展植物园、采摘园、养殖园的旅游功能。实施生态造林工程,造林面积连续10年居河南省县级前列。探索“旅游+体育+扶贫”模式,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丹江公开水域游泳挑战赛、中国丹江徒步越野挑战赛、2018环中原自行车赛、“龙行中原”全民龙舟赛(淅川站)、河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铁人赛(社会组)、MountainHardChina2018中国淅川·丹江湖国际越野赛等多项重大赛事,带动10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余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县已经初步实现了乡乡有特色产业、村村有生产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短中长”产业集群年综合产值达138亿元以上,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扶持农民合作社1152个,创建家庭农场916家,1/3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