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周口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千方百计地为困难群众谋出路、找产业、鼓腰包、添动力。通过政府多元化保障、多方位投入,实现了产业多业态发展、群众多渠道增收,为困难群众脱贫奔小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多渠道增收
周口市坚持因村因户精准施策,逐步摸索出了五条较为稳定的增收渠道,根据贫困户家庭条件、身体状况、个人意愿,基本做到每户至少享受两项以上增收渠道,有不少贫困户全部都享受。
土地流转增加收入。将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给种植大户、致富能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施规模化生产,提升经济效益,获得租金收入,每亩每年的租金少则几百元,多则一千多元。如西华县宋府园林家庭农场投资600万建成供港蔬菜示范基地,以每亩1200元的高价,流转以贫困户为主的土地2200亩。项城市红旗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全程土地托管服务,合作社农作物种植基地面积达4480亩,辐射带动种植面积20万余亩,覆盖15个乡镇,带动贫困户400余户。
入股分红增加收入。把贫困户的到户增收补贴、土地流转、小额信贷等资金入股产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合作社,签订多方合作协议,建立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和最低利益保障机制,最大程度地保障贫困群众利益。如太康县实施“锅炉企业+村富民公司+贫困户”模式,贫困户将小额贴息贷款放到富民公司,富民公司集中投入到锅炉企业,贫困户负赢不负亏,每年确保贫困户户均最低分红3000元。四通锅炉、永兴锅炉等已采用此模式带动贫困户1500户。扶沟县的河南宝乐奶业公司利用金融贷款扶贫政策,带动贫困户分红。近两年来,先后利用扶贫贷款资金1400万元,为350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分红不少于2200元。
带动务工增加收入。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产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长期或季节性务工,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如鹿邑县万顷田农业公司,先后流转3200亩土地,建成供港蔬菜基地,仅50亩的育苗大棚就有10座。通过打造轮茬轮作、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让周边800多名贫困户及村民一年四季每天都有活干,月平均工资可达2000元以上。
企业帮扶增加收入。种养殖大户、合作社或企业通过给贫困户提供幼崽、幼苗、生产器具或原材料,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回收,既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也为群众带来了可喜的收入。如郸城县天豫薯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每亩价值300元的苗种,定期组织统一培训,免费提供种植管理技术。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红薯时,每吨高于保护价40元。去年以来,共向贫困户免费提供薯苗13000多万株,价值130多万元,带动412户贫困户受益。
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载体,统筹推进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种植养殖、“渔光互补”等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各项举措,坚持把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扶持贫困群众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与特困户、兜底户签订帮扶协议等方式,确保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性收入。目前,全市已建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达到3120个,试点县沈丘县全部组建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547家有贫困人口的村集体资产达到30万元以上,每村平均带动贫困户20户左右。
多业态发展
作为农业大市、贫困大市,周口市在充分分析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找准了产业项目实施与群众受益的结合点,在大力发展种、养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加、光、游、电”等新兴业态,初步形成了独具周口特色、群众参与度高的产业格局。
特色种植产业。坚持提升品质和扩大规模并举,着力发展优势突出的特色种植业。车厘子、油牡丹、杏鲍菇、秋葵等高档珍稀型,以及莲藕、提子、红薯等大众型特色蔬果粮油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久酒中梁农业开发公司是沈丘县特色种植基地之一,建有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200座,年亩产蔬菜3万斤,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仅大棚的种植管理可给当地村民提供230多个就业岗位,务工农民月均增收1200元以上。
特色养殖产业。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和生产布局,鼓励发展特色养殖,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太康县玉柏生物公司投资年产50亿条豆丹良种苗繁育与养殖示范基地,流转土地1955亩,实现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带动1000户贫困户增收。西华县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河南卫奇农牧公司除了带动100多户贫困户享受到户增收补贴、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分红外,还吸纳了十几名贫困户进场从事卖猪、除草等杂工,更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训出6个销售猪仔、饲料的贫困户经纪人,根据他们业绩每月可拿到2000元以上的工资收入。
特色加工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服务全市带贫产业发展,与河南巧媳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发展沿海订单客商1350家,内地乡镇工厂9600家,连接沿海和内地企业,使企业有钱赚、贫困户有活干。创新用工模式和生产方式,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来料加工,发展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等产业,在乡村设立加工厂房,促进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商水县在全县建立50人以上规模的“巧媳妇”加工基地186个,10人以上的规模的“巧媳妇”加工站点406个,实现脱贫2万余人。
新能源产业。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采取光伏兜底扶贫。沈丘县已建成并网发电293个村级光伏电站,每个电站年收益7万元左右,可带动特困户20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太康县、西华县、淮阳县等县先试先行,大胆创新,改造贫困村废旧坑塘,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渔业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渔光互补”新兴业态,已建成首批近60个行政村“渔光互补”项目。既破解了用地困局,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还发展了清洁能源,优化了人居环境。今年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对这一做法进行了报道。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就业。淮阳县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利用朝祖会持续时间长、客流量大和旅游商品需求旺盛的契机,为旅游扶贫村提供一批“旅游扶贫摊位”。仅今年庙会期间,扶贫摊位累计实现销售总收入70万元,盈利19.62万元,其中最高收入者达12000多元,最低收入者4000多元。
电子商务产业。依托电商产业发展,实施技术带动和就业带动,让贫困户通过学习网络营销技术自主创业,或在电商生产基地从事劳动生产。郸城县复旦大学毕业生王文一创办的万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与浙江、上海等地600多家大卖场建立了供销合作。该基地对贫困户实行土地流转分红和到户资金分红“两分红”、技术带动和就业带动“两带动”,与300家贫困户签订了到户增收协议,农忙季节会有100-200个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每个贫困户每年收入1.2万元左右。
多元化保障
群众的增收、产业的发展,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周口市委、市政府狠抓产业扶贫制度机制建设,坚持以制度机制约权、管人、理事,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为推动产业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出台文件指导到位。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着力构建产业扶贫基地与贫困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合同期满后,在政策引导下续签带贫协议。对新签的贫困户,协议至少要一次性签订到2020年,为贫困户依托产业基地持续增收提供保证。
压实责任领导到位。实行“包、保、挂”制度,每个基地明确一名县处级领导分包,建立一套班子,及时指导、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为各乡(镇)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专抓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工作。
组建团队服务到位。联合农业、林业、畜牧、科技、工商、金融等部门,组建60人的产业扶贫基地服务团,开展相关培训180场次,直接受益7.2万人次。市扶贫办设立产业扶贫服务电话,协调解决相关问题3800多个。
明确奖惩兑现到位。按照产业扶贫考核体系综合考评,对带贫效果显著的基地,市财政以奖代补10万元,并倾斜项目、资金培育其做大做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多方位投入
政府加大投入。自去年以来,市级和各县(市、区)切实加大了脱贫攻坚财政投入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全市共发展产业类项目940个,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4.29亿元。
撬动金融资本。深化与省国开行合作,采取政银保“三位一体”融资模式,共同建立管理平台、统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四台一会”运作机制,实行“市统贷、县分采、市财政增信”金融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产业扶贫基地因缺乏有效抵押、质押或其他方式担保而导致的贷款贵、融资难等问题,为320家市县两级产业扶贫基地融资5亿元。截止7月底,依托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通过企贷企用模式,充分调动涉农经营主体社会责任感,今年新增发放贷款10.94亿元,用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覆盖贫困户3.06万户。
增大保险投入。依托中原农险等保险公司,开发系列保险产品,为贫困人口设计种植、养殖、意外伤害等一揽子承保方案,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提供保障。所有保费均由县级政府全额出资,统一买单,保险公司简化理赔条件,优化理赔服务,确保做到贫困户零负担、零风险,快受益、多受益。特别是种植、养殖保险,主要解决贫困户种植、养殖遭受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等,已累计为8万户贫困户托底提供生产风险保障1.6亿元,先后向农户支付赔款1300多万元。
据统计,两年多来,全市共发展各类产业项目1500多个,其中,培育市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13个,带动贫困户3.77万户、12.06万人;认定市级标准化产业扶贫车间320个,县级产业扶贫车间156个,带动贫困户0.94万户、2.62万人;建成存量电站545个,总容量4.45兆瓦,关联受益贫困人口1.09万户、3.4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