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赏花游的热度逐步上升,我省各地借助赏花,衍生出了牡丹花节、油菜花节、樱花节、梨花节、郁金香花节、荷花节、腊梅节等以“花”为媒的节庆活动,在带动旅游、商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同时,也促进了我省花卉产业的发展。
受访专家表示,如何将“一朵花”发展成带动全城发展的产业链,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省以“赏”促“产”,要做大做强产业经济,亟待一场蜕变。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王健 报道
花为媒:一朵花带火城乡游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4月的古都洛阳,花开满地,花香弥漫。色泽艳丽、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这座古都的主角。
“我是从北京过来的,这次专门和朋友前来观看牡丹。”4月20日,北京市民刘武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交通很方便,来到这里,发现牡丹品种很多,你看,拍些照片发到朋友圈,朋友们都给我点赞呢。”
不仅是洛阳,郑州樱桃花、信阳油菜花、商丘梨花、周口荷花、开封菊花……每一处都吸引着人们前来赏花游玩。
旅游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依托赏花衍生的产业雏形,愈发成为引领各地节庆游、短途游等旅游经济新增长点。
“‘赏花经济’是一种双赢。”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任瀚说,不仅满足了市民户外休闲、观光旅游等需求,也增加了农户收入,让他们意识到农业除了生产农产品之外,还有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四季花满中原格局,随着赏花目的地和产品愈加丰富,赏花游的深层体验需求也在上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以休闲、赏花、摄影为主的“赏花经济”催生了住宿、交通、餐饮、购物等行业兴起和发展。旅游观光、度假养生、科普教育、农情体验等功能叠加促进,全省花卉主题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28.8亿元。
近几年,和鲜花来场约会不仅成为都市人远足的新时尚,更激发了地方政府围绕“花”做文章的热情,纷纷举办“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赏花节庆活动,并以此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舞台。
记者了解到,仅去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投资贸易洽谈共签约3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86.1亿元;开封市菊花文化节共签约项目74个,总投资约353.4亿元;襄城县从去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两届首山油菜花旅游文化节,引资近90亿元……
4月9日,我省生态旅游招商暨文化产业项目洽谈会在郑州举行,大会发布生态旅游招商项目114个,计划引资总额2104.68亿元,项目涵盖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养生旅游、田园综合体验等。仅现场就签约项目95个,金额共计577.18亿元。
任瀚说,“以花为媒、借花发展”这种形式是今后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旅游的环境,同时也坚定了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向,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钱景”。
花之颈:多为昙花一现
“‘赏花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总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还应当看到不足之处。”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沈琼说。
受访的不少专家表示,目前,从“赏花经济”来说,不少地方都有一个通病,发展模式大同小异:以花海为噱头吸引游客,围绕花海展开骑马、划船、民宿、农家乐、手工作坊等“鲜花经济”的旅游关联业态,具有季节短、难延续的特点。
在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何军看来,一些地方相互攀比之风正在日益高涨,一窝蜂地发展人造花海项目并不值得提倡。
郁金香是荷兰种植最广泛的花卉,也是荷兰的国花。记者在我省几家郁金香园看到,层层叠叠的郁金香仿若彩虹花带,置身花海,头顶风车在转,身边是欧式小屋,仅从拍摄的照片上看,都如同到了欧洲小镇。
“这样比拼模仿,只能博一时眼球,无法持续。”何军说,发展“赏花经济”要深耕地方特色,乡村还是要有乡土气息,“一定要有特色、有亮点、有故事,这样才有竞争力。”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地方花卉展览园区为了吸引游客,虽然有接地气的中国民俗项目,但同时也加入了西方文化元素,显得不伦不类。一些地方甚至明显是在做“面子项目”,其发展种植的短期、单一的花卉,出现“看一眼花,吃一顿饭,人就走”的昙花一现结局,“这显然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将前期的赏花与产业相结合。”何军说。
作为支撑“赏花经济”的花卉产业来说,目前,我省花卉种植规模达203.5万亩,产值达398亿元,年销售额达175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但产业依旧存在着科技支撑不足、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乏力、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体系不健全等瓶颈,制约着我省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花之路:做好“花”样文章
那么,如何做好“花”样文章,念活“花经”,实现以赏花促进花卉产业发展,花卉产业带动“赏花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表示,“赏花经济”能为当地带来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但“赏花经济”并非真经济,只有深入挖掘出背后的产业链,才能够真正发挥意义。
首先,前期要进行科学规划,在项目上需跳出“花海复制”同质化竞争,必须做出“新花样”,通过引进文创人才,积极开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实用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的创意旅游产品。“用多样化的活动和产品将‘短期经济’变成‘常年经济’,扩大文旅的‘乘法效应’,使游客在赏花游玩的同时,能够记住这个地方,起到二次、三次消费的效果,从而做大‘赏花经济’的蛋糕。”他说。
为打破单一的“赏花经济”产品,洛阳市以牡丹为代表的牡丹文化产业衍生出了牡丹入画、入瓷、入食、入饮,牡丹画、牡丹瓷、牡丹饼、牡丹茶形成了15大系列500多个花文化产品,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
“要从单纯的农业走向六次产业。”何军说,六次产业指的是一产、二产、三产相互融合发展,种植、加工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紧密结合,这样既盘活了土地、扮靓了乡村,又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当前,我省花卉产业正处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我省加强与世界花卉界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提升河南花卉标准化生产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开拓河南花卉国际贸易渠道,做大做强河南花卉产业。
2010年,省政府出台《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20年,我省花卉产业总产值达447亿元。其中,年出口额达1.8亿美元,单位面积效益达12777元/亩。
河南省林科院院长尚忠海说,发展壮大花产业要通过调整结构、延伸链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提高档次等途径,进一步加快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步伐,实现花卉产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进花卉产业由总量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
省林业局宣传处主任柴明清表示,要想念活“花经”,需要一场美丽的蜕变,不仅以赏花促进花卉产业的发展,花卉产业也将带动“赏花经济”的发展。
“‘以花为媒’‘一花多得’打造‘花花世界’,壮大花卉产业,延长‘赏花经济’链条,‘花经济’才能够真正变成‘花产业’,也就势必全面推动我省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柴明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