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1992年,伴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东风,一块书写着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几个金光闪闪大字的石碑埋入了洛阳西南一块杂草丛生的土地,这个寄托着古都人民光荣和梦想的国家级高新区担起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振洛阳雄风的重任,成为洛阳人科技强市的希望所在。
20年栉风沐雨,20年砥砺创新。如今的洛阳高新区园区总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元,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显著增强,园区环境不断优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务实的洛阳高新人,有理由放飞更多的光荣与梦想,有理由收获更多的豪迈与辉煌。
环境篇:
播种汗水只为收获未来
万事开头难。建区伊始,摆在高新人面前的是杂草丛生的河滩地和高低不平的丘陵,一无资金,二没人员。开发建设千头万绪。钱从哪里来?高新区管委会首先想到了借鸡生蛋的故事。他们决定负债开发。
一期科技工业园1.1平方公里的土地,高新区管委会与洛阳市工商银行合作,利用银行贷款,完成了六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8月,他们又与国防科工委、省财政厅合作,征用1774亩土地,开始了科技工业园二期工程的大会战;2002年7月,投资4亿元,占地200公顷三期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11月,投资1.2亿元进行五期开发,扩展空间1300亩;2007年8月,他们又擂响了六期开发的战鼓。
一群献身高新区事业的创业者们,在一面红旗、几顶帐篷下,筹划和指挥着开发建设的多兵种联合作战。工地上大卡车、推土机川流不息,势如雷霆;地上地下立体交叉施工,演奏着一首催人奋进的创业进行曲。高低不平的丘陵山坡被夷为平地,遍地砾石的河滩上铺起了新绿。纵横交错的水、电管网在地表下构织,宽阔平直的道路在地面上延伸20年来,高新人用劳动的汗水浇灌着这块土地,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用辛勤的双手使山河改变了模样。经过六期自主开发建设,新建区面积达到14.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一步步完善,园区形象日渐饱满。昔日荒凉的河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纵横的道路和林立的高楼,一排排现代化的标准厂房仿佛一串串珍珠,镶嵌在青山秀水之间。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高科技特点突出、现代气息浓郁的现代化新城区昂首崛起于古都的西南。
为了提高城市品位,高新区积极推行绿化大战略,把园区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全区道路绿化严格按照规划标准,一路一个树种,一路一种绿化模式,形成了垂直、交叉的绿化网络。2003年10月,高新区率先通过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洛阳市首家通过国家环保部门验收的区域。目前区内绿地总面积32.7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4.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整个建成区企业绿草如茵,社区花木掩映,街道宽阔整洁,高楼鳞次栉比,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新气象,成为镶嵌在洛阳城区的一颗绿色明珠。
依靠日趋完美的园区环境,高新区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先后有国内外数百家企业进区投资兴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多家。
怎样让来到高新区投资创业的客商留得住,发展好,高新人颇费了一番思量。他们不满足于栽下梧桐树,而是更加注重项目引进后的跟踪服务和成长管理,让引进的企业站稳脚跟,快速发展。为加强企业服务,2005年,管委会专门成立了项目服务局,抽调精干力量,强化对企业初创过程的扶持和引导,对企业实施精细服务。对企业各类托办事项,采取全程代理服务。各职能部门明确专门人员,办理涉及本部门职责的企业事项的传递、报批、催办等工作,实现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为给开工项目提供有力支持,高新区坚持每周召开项目联席办公会,现场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会议议定事项加强督办协调,定期跟踪问效;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针对区内企业建设、生产、经营等不同时期的特殊需要,管委会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主动定期与企业联系,高效快速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做到一个重大项目,一名领导联系,一个责任人跟踪协调服务,保证项目都能按计划开工,按进度推进,按时建成投入使用,为投资项目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
在构建局部小环境的同时,管委会积极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2006年以来,先后推出了《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发展的若干规定》和《创新创业孵化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管委会以诚待商的带动下,首问负责制、虚拟合作伙伴制度、领导联系企业制、重点企业服务制等一系列制度在高新区持续推行,政府与投资者的距离拉近了,机关和企业的感情加深了,一个个企业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创新篇:
成就洛阳智造的荣誉
作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洛阳高新区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开发与引进的重要职责。记者发现,在洛阳高新区相关发展战略、工作部署等密密麻麻的文字材料里,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被不断提及,被反复强调和重述。然而,这些简单的字眼,也绝非仅仅停留在文字上面。
当我们回首20年洛阳高新区的发展轨迹时发现,作为中部一个非省会城市,如何从创新资源匮乏的科技沙漠到创新能力位居洛阳市首位,创新企业不断积聚,创新能力在国家高新区内地位不断攀升?在记者看来,除了企业得益于市场无形之手的助推外,政府有形之手的紧密配合也是关键。
创新的政策从未间断。近年来,洛阳高新区先后出台了《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发展的若干规定》、《知识产权奖励资金管理办法》,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参与制定国内外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关注和参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不断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聚集。
制定实施金融创新政策。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洛阳高新区专门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大力引进融资机构,真正形成创业投资、担保资金、银行信贷、证券市场、产业基金等覆盖创新链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创新人才不断聚集。伴随着中硅高科硅材料研发中心、普莱柯生物工程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相继引入,也带来了人才集聚效应,目前,高新区已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万多名,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磁场。2008年7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高新区正式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洛阳逖悉开钢丝绳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洛阳源创电气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共吸引海内外博士60多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随着创新成果的不断累积,2009年,洛阳高新区先后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个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搭建起通往尖端技术的云梯,成为洛阳高新区科技发展的助推器。
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高新区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靠着自主创新,在短短十几年间,企业从默默无闻发展到世界上最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制造商,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0%,创造了洛阳装备产业发展的奇迹。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是一家脱胎于军工航天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它将军工技术成功应用于民用领域,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动力芯,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汽车,成为新能源产业的生力军。
从事兽用疫苗与兽药新制剂研究的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中国首创鸡新支流三联灭活疫苗、国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疫苗,成为中国动物保健品行业龙头企业。
只有百余人规模的洛阳金诺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打破传统,研制出世界首创一次可拉制5根多晶硅棒的新型硅芯炉,大长了民族硅产业的志气。
洛阳逖悉开钢丝绳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弱磁检测仪,只需从钢丝绳上轻轻滑过,各项损伤数据就一目了然。实现了世界上该领域技术研究100多年来的重大突破,其技术水平目前居世界第一位,该企业已成为世界钢丝绳检测领域的标准制定者。
正是凭着这样一批洛阳创造,洛阳高新区挺起了科技创新的脊梁,创新能力日益提升。一批批新兴的创新型企业,构建起了洛阳一个个创新型产业,它们承载着洛阳高新区的精神与希望,承载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责任、新作为,推动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使洛阳制造真正迈向洛阳智造。
产业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正式吹响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角。
产业转型正当其时,跨越发展时不我待。在新型信息工业化的道路上,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洛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而作为高新技术主阵地的高新区则首当其冲,责无旁贷。
经过20年的努力,洛阳高新区正依托洛阳以机械制造和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特色,一幅新型工业化的壮丽蓝图在河洛大地上徐徐展开
智能装备制造。以中色科技、中机十院、中机四院和北玻公司为代表的成套装备设计与生产,以轴研科技、势必艾特种轴承为代表的高端精密轴承设计与生产,以中重自动化、源创科技、凯迈电子、方智测控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等。其中,以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融合发展的智能装备正逐渐成为高新区装备制造业的主流。
新材料产业。目前高新区内拥有中硅高科、中航光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材料;以洛钼集团金属材料公司、高科钼业、双瑞精铸钛业、双瑞特铜为代表的新型金属合金材料;科大耐磨材料、利尔耐火材料、新晶润工程玻璃等为代表的新型非金属材料;以高新龙浦石化、洛阳石化聚丙烯为代表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其发展方向为新型超硬合金材料、多复合轻质合金材料和基于纳米技术的非金属材料。
生物医药产业。以普莱克生物工程公司、惠中兽用药品公司为代表的洛阳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虽然企业数量不多,但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惠中兽用药品公司拥有国家级的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普莱克公司为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承担了两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应重点扶持其加快发展,推动其先进技术与产品的扩散,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信息与文化设计产业。以中机十院、有色院、石化工程公司、水泥设计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工程设计企业,具有比较强的行业产品配套生产能力,在行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作为该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方向既定,路径找准。中原大地上,一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硬仗全面打响。
下一步,洛阳高新区将设立相应的专业产业园区,引导这些主导产业和重点扶持发展产业在空间上积聚,在技术上互补,在产品上衔接。对园区内的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孵化培育,对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以加快产品和技术的扩散,完善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
同时,根据洛阳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和重点扶持发展产业的特点和发展,一是在资金、土地、人才、科技项目、技术和产品研发中心建设上给予重点扶持。二是优化专业产业园布局,构建优良的产业发展软、硬环境,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积聚和发展。三是搭建平台,促进产业联盟和产、学、研紧密合作有效机制的形成。四是组织产业内不同技术优势企业的联合技术攻关,开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未来,洛阳高新区将继续坚持产业为基、创新为魂、环境为重、民生为本的原则,努力将洛阳高新区打造成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排头兵。正是马志强的豪言。
如今,在这片孕育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原大地上,洛阳高新区正以创新有为、奋发向上的激情,演绎洛阳高新区新的传奇。
引资篇:
特色招商成为源头活水
面对记者,洛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志强直言招商引资在高新区发展中的作用,招商引资是高新区发展的生命线,没有招商引资,就没有今天洛阳高新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形势,就没有洛阳高新区更加美好的明天。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赋予高新区的使命所在。为此,洛阳高新区一班人从一开始就认为,招商引资不仅仅要看项目的量,更要看项目的质。
高新区在成立之初,就将招商引资的目光瞄准在国内外高新技术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了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内集聚。目前,全区注册企业达1000多家。高新区党工委第一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贺敏向记者介绍。
招商引资所带来的巨大效应远非GDP所能衡量。它改变了区域产业环境,改写了高新区的经济版图,进一步加强了高新区产业的集聚。
2006年,硅业巨头无锡尚德加盟高新区,中硅高科研发中心等项目也相继跟进,进一步完善了高新区的硅产业体系,目前,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中硅高科、洛阳尚德太阳能、洛阳鼎晶电子材料、尚达太阳能等一批骨干企业为主,以金诺科技、神佳电子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产业优势不断凸显,引起了投资商的浓厚兴趣,纷纷与高新区洽谈投资事宜。
中船重工第725研究所旗下的双瑞钛业有限公司经过多次增资扩产,目前已形成年产1000吨钛合金铸件的生产能力。不久前该所子公司双瑞达特铜、双瑞特钢、双瑞风电叶片等企业也陆续进入高新区,2011年又投资5亿元进行双瑞风电叶片二期扩产,投资6亿元进行双瑞特种装备项目建设。目前该所在高新区内已形成了钛合金材料与结构件、金属波纹管膨胀节及特种材料压力容器、管道和桥梁支座产品、风电叶片生产等多品种、多方向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记者看来,如此多的高科技企业之所以抢滩洛阳高新区也绝非偶然,其特色招商的招商模式成为关键。
据了解,经过近20年的发展,高新区先后探索出全员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等各种招商模式。同时,高新区又提出产业招商的思路,围绕区内支柱产业,积极策划引进国内外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作用好的大项目,集中力量引导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在硅电子材料、钛(钨钼)材料、精密轴承、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高新区出现了洛阳尚德、双瑞钛业、轴研科技、北玻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产业的领头雁。2010年以来,微软(洛阳)技术中心、山特维克、霍尼韦尔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区建设,形成了特色产业的聚集,为高新区招商引资探索出一条新路。
洛阳尚德的成功引进是高新区产业招商的典型范例,类似的蝴蝶效应也在高新区的其他产业链上发生。目前,在以尚德、725所、北玻、轴研科技为代表的硅材料、钛(钨钼)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高端轴承四大产业链条上,集聚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上下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项目和研发机构,去年,仅这四大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栽就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如今,洛阳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果如同滚雪球一样,人气越来越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区正在谋划形成独立的专业园区,把各个产业归纳聚集起来,形成规模效应。一旦其成为现实,以它为核心对周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将难以估量,必将对招商引资带来革命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