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站位全局,高瞻远瞩,着眼发展,科学务实,作出“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的决策部署,为信阳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当前,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充满活力、具有实力的魅力信阳,发展工业正逢其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历史赋予信阳的时代机遇。
一、工业化是人类发展的“凤凰涅盘”
自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一)工业化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棉纱产量,引发了发明机器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伴随着机器的普及和发明应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自耕农阶级消失,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珍妮纺纱机等发明书写了历史的拐点,形成经济现状中根本性变换,人类变得更加富裕、健康和长寿,得以更好的繁衍生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无与伦比,促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的巨大影响。
(二)工业化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催生了近代历史上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显着特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电器发明,推动了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推广,带动了汽车、飞机和石油工业的发展,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一批新兴国家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新纪元。
(三)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网络技术出现以来,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拓展了各工业门类的空间、改变着生活空间,新能源、新材料、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的发明和应用,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群和工业业态。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的自动化、科技手段和国防技术的现代化,以全球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效率和方式。同时,合成材料的发展、遗传工程的推进,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进一步融合了工业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并联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
二、工业化是强国富民的强大引擎
工业化推动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是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是强国富民的强大引擎。
(一)英、美等国依靠工业化强势崛起
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先驱。18世纪60年代以轻纺工业的机械化为开端,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然后向重工业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波及。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英国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以前几个世纪的总和,经济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农业收入约为工业收入的2倍,到1841年,工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已达78%,工业的地位已远超农业而在国民经济中跃居首位,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由1688年的75%下降到1841年的23%。
同英国一样,法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轻工业开始的。机器和工厂制度首先在纺织业得到推广。到第二帝国时期,机器大生产在法国全面展开。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工业总产值增加两倍多,1860年法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交通运输业、贸易和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日本的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完成于20世纪初期。仅用半个世纪时间,日本便从一个又小又穷、资源贫乏的封建国家,脱胎换骨,获得了欧洲列强上百年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后来居上成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唯一一个亚洲国家。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之际,即确立了工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其工业革命从发展到完成,仅仅用了40多年,比英国快了40年,比法国快了20年,通过工业革命,德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到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工业实力已接近法国;70年代,德意志的机器制造业已超过英国,位居欧洲之冠,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13%。100多年来,无论是备战、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工业始终是国家振兴的中流砥柱。即使是在美英等国对金融业“神话”趋之若鹜的年代,德国也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国之本。
美国是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国。1860年至1890年,美国通过工业技术革命、创新,使产值上升9倍;到1880年,美国已经是西方第二经济强国;1890年跃居到世界第一,许多任务业产品都跃居世界第一位,黄金储量占世界一半;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黄金储量占世界70%,成为世界经济一霸。一战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走向工业文明道路,迅速崛起,其GDP相当于全世界的29%,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面对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产业跨越式崛起,“中国制造”使美国工业实体经济倍受影响,为了保持工业强国地位,美国在新世纪相继推出强化工业的重大举措,力图扭转工业“空心化”局面。如2009年奥巴马推出“再工业化”战略;2011年推出“高端制造是合作伙伴”计划;2012年推出“先进制造业科技合作项目”等,通过重塑制造业核心优势,保持了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二)中国崛起之路源于工业化巨大成功
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的隆隆机器声,没有惊醒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不顾时势,安于现状,自绝于世界,使清王朝失去了接受西方工业文明洗礼的机会,错过了产业革命的末班车,造成了近代中国工业的落后。在“康乾盛世”光环笼罩之下,盲目排外,闭关自守,大清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工业化裹足不前,当时中国经济大约仅有10%GNP来源于机器工业化生产,70%来源于传统农业,20%是手工业和服务业,90%人口还处于中世纪的农村状态,工业化水平极低。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化历史中一支巨大的新生力量。中国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世界工业化两百多年产业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实现了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中国工业化的历史不过是一段迟到的历史。我国工业化之路的60年,是历经艰难曲折变革实践的60年,60年来,工业一直是生产力最活跃和变革最迅速的领域,成为引领推动经济升级蝶变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工业成就,将中国从“落后国家”变为“经济大国”;从“贫穷国家”变为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走遍世界。强有力的工业实力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形象,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上50万亿新台阶,达到51.9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工业增加值突破20万亿元大关,占GDP的比重达到38.5%(1949年,工业净产值仅为45亿元,所占比重只有12.6%);进出口总额达到38667亿美元,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达到94.82%,外贸依存度由1980年的12.6%提高到2012年的47%。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万个,带动就业2300万人。中国三十多年崛起的工业化,极大地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初步确立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三)加快工业化是信阳的现实选择
纵观国际国内,无论是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家致富史,还是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崛起史,工业化都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和必须经历的过程。信阳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要尽快缩小与经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后发赶超,也必须遵循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因此,当前信阳面临的历史性抉择就是由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这是时代赋予信阳加速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
——工业化主导地位已经确立。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408.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77.64亿元,第二产业569.88亿元,第三产业461.13亿元,工业在三次产业的占比由三十年前(1982年)的15.5%优化为2012年的40.5%,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成为引领发展的决定力量。工业在三次产业发展中起着“一肩挑两头”的作用,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农产品加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装备提升都要靠工业,没有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工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物质基础,工业不发达,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加速工业化基础已经奠定。近年来,信阳市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198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6亿元关口,达到6.59亿元;1992年、2002年分别达到46.01亿元、282.39亿元,到“十一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472.69亿元,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速,每十年都有质的飞跃,第二产业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初步形成高端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服装纺织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与其它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扭住工业不放松,强力招商引资,加快15个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使信阳市工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其中信阳电子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最具代表性,该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填补了信阳工业产业的空间,而且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全省性主导产业。至2013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120平方公里,引进工业企业367家,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80亿元,工业从业人员15万人,信阳市工业化的基础大大夯实。
——推进工业化的机遇难得。当前,信阳加快工业发展面临五大机遇。一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获得国务院批复,使信阳市在区域发展中拥有新的战略远见和视野。二是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信阳作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基础好、数量多、标准高,具备承接第三轮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先天优势。三是“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的定位。信阳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人脉人力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等形成的前沿、生态、民智优势,“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的历史定位,使信阳市具备了后发赶超、持续发力的条件。四是共享省市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红利。省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12〕34号)、2013年批转省发改委制定的《2013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豫政办〔2013〕46号),信阳市也制定了《关于加强各类规划衔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出了诸多优惠政策。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信阳高新区的重大决策,是对信阳加快发展的最大红利。五是信阳“前沿、生态、民智”优势的进一步彰显。其带给信阳新一轮的开放、投资、创新、创业浪潮,必将对信阳工业的改造、提升,对新兴产业的拉长扩张,对基础工业的科研创新提供新的市场化、融合性发展机遇。信阳虽处内陆,但其“前沿”优势凸显,三省交界,南北关隘,东西桥堡,加之交通上的“高(速)铁(路)水(淮河)空(飞机)”快速立体互联优势特别;大别山暖温带的广袤植被以及淮河五大源流和900座水库构成的生态山水优势成就信阳“北国江南”特例;具有传统“走出去”与“涌进来”2000多年民族迁移文化和楚文豫风智慧的信阳“客家人”与现代年250万人创业大军构成的信阳文化商旅特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潜力巨大。
三、以务实重干、积极作为加快信阳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人百年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先是挣脱贫困低效陷阱,然后快速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如今已置身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必须把握机遇,准确分析,引领产业革命,走出一条实现“中国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凝心聚力的历史性行动,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市场的决定作用和发展实体经济纳入新的发展战略,这些都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信阳工业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中部缩影,与全国同期发展水平相比,与兄弟地市相比,无论是发展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有很大差距。既要缩小发展差距,又要避免走传统工业化老路,实现后发骈至和科学发展,就需要树立工业强市理念,抢抓工业浪潮最珍贵的机遇,在搭建平台、开放招商、优化环境、科研支撑、人才引领、激励扶持等方面着实力、下苦功,实现后发赶超,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以载体建设支撑信阳新型工业化。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信阳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抢抓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创新体制机制,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新增11平方公里,新增标准化厂房90万平方米,重点攻坚工业项目100个,竣工投产工业项目16个,施工项目544个,完成投资554.81亿元,新增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50亿元,产业集聚区切实成为信阳市新型工业化的强劲动力和主要平台。以此为切入点,必须抓好主导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项目建设、功能配套和转型升级的新突破。一是把握总体要求,科学编制规划。坚持规划为先,按照“四集一转”的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水准编制各项发展规划,使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四规合一”,并制定详细的交通体系规划、电力设施规划和信息网络规划等外循环规划,优化产业、人口、空间发展布局,确保集聚区建设在规划引领下有序推进。力争到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标准化厂房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10个产业集聚区达到省定五类标准门槛(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二是突出主导产业,强化集群培育。结合主导产业发展,按照“主导产业图谱”,研究制订培育产业集群的实施方案,着力抓好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的引进落地,吸引带动产业链企业跟进转移,扩大产业规模。坚持“抓大不放小”,推动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基本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产业链完备的产业体系。三是加快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创新并建立了工业发展重点项目半月一次的督导攻坚机制,不间断地解决企业招商、企业落地、企业发展的具体问题,要充分运用好这一政策平台,集中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资源,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住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与产业配套的职工宿舍、住宅小区等居住设施建设,满足项目入驻和企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切实推进工业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四是狠抓产城融合,推进和谐发展。坚持集聚区建设与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结合起来,综合配套医疗、教育、文化、居住等服务性设施和产业,使产业工人既能“觅到好岗位”,又能“过上好日子”;加快安置小区建设,优先引导村民就业,保证社保医保接续,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升级生活圈”,构建规范有序、包容性强、能释放活力的和谐产业新区。
(二)以开放招商开源信阳新型工业化。正如省委郭庚茂书记所强调的,对外开放是加快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举措,是决定河南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和基本省策。近年来,信阳市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持续开展“四一”招商活动,连续三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引进省外资金增长20%的佳绩。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市策,必须高度重视开放招商工作,切实将其作为“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重要抓手,直面主导产业,持续推动,要充分发挥信阳“前沿、生态、民智”优势,在招商引资领域构建信阳招商品牌。一是着力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以“对外开放提升年”活动开展为契机,积极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商务牵头、部门合作”开放招商格局,主动融入自贸区战略,坚持办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招商引资洽谈会等重要招商活动,打造信阳开放招商升级版。二是继续深入推进招商引资。深化“四一招商”活动,围绕信阳六大主导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如招大引强,重点抓主导产业龙头项目引进、承接产业集群转移,实施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专题招商和共建模式招商,全力推动驻地招商工作,通过专业化办会、专题性对接,做到招商引资活动实际实用实效。加快信阳电子产业园主导产业集体招商步伐,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信阳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主导产业。力争全市每年引进省外资金200亿元以上、千万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三是加快构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新优势。充分发挥信阳在国家物流发展规划中南北物流通道中心节点城市作用,加快发展信阳2小时物流经济圈,使信阳切实成为联结中原经济区、武汉经济圈和皖江经济带等周边城市的重要物流通道;放大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1个物流中心(信阳义乌国际商贸城)、3个物流园区(金牛物流园区、信阳工业城公路港物流园区、潢川开发区物流园区)、8个配送中心的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准确把握信阳“公、铁、水、空、信”兼具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地位,以建设“智能信阳”为契机,加快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信阳现代物流信息网络,致力提升信阳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的战略地位和辐射能力,为推动信阳新型工业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以软实力提升加速信阳新型工业化。经济要发展,环境要先行。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哪里的经济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动新型工业化,就必须把优化环境作为一项常态化任务,做到以环境解难题、以环境促开放、以环境促发展。一要明确职能定位,持续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全市上下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切实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积极为企业家和投资者营造一方净土。要持之以恒地推动阳光审批,真正做到“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一个企业的口碑就是一个活广告。凡招商引资项目涉及行政服务的,一切手续从简从快代办,实行全程跟踪服务。要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广泛深入宣传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的方针和政策,为优化环境造势,使优化环境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二要持续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服务环境。要完善创业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平台,进一步拓宽创业融资渠道,着力破解项目推进资金瓶颈,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要完善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加大创业培训力度。要完善创业者服务平台,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一揽子服务、零阻碍服务、全过程跟踪“保姆式”服务;要优化服务质量,努力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式优质服务。三要实施综合治理,持续营造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要持续把维护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到政治和法律的高度来认识,严格按照“四集中”、“零阻碍”、“五禁止、十不准”的要求,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使各项政策法规完全落到实处,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工业发展、推动强工兴市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以创新机制驱动信阳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既要破解资金、土地、拆迁等传统因素制约,也要超前谋划、及早介入,统筹做好科技、人才和政策等综合保障工作。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要把科技支撑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特色,高度重视培育享有“话语权”产品,让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潜能竞相迸发、才智充分涌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建议设立信阳工业研究院,研究信阳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政策策略、产城融合、产业布局、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进一步提升现有工业企业技术、质量、人才基础能力。加快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在信阳工业中的转化和发展。到2015年,信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93%,科技贡献率达到11%,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9%,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家以上,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40家以上。二是强化人才引领。人才资源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资源,是核心因素。信阳必须从“培、引、请、聘、配”五个方面入手,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使用和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科学的评价、奖励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要鼓励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科技合作和交流,促进各类人才向高新技术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实现“企业集聚人才,人才发展产业”的良好态势;大力扩充处于科技前沿的领军型人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紧缺型人才和走向市场的创新型人才,力争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省中上位,吸引更多的外来智力为信阳工业发展服务。建议加大对信阳工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培养升级为信阳工业大专院校,使信阳工业学校成为全市高端人才的摇篮、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育基地,加大对职业高中的扶持力度,使技术工人队伍成为信阳工业发展的生力军,以人才本地化战略助推信阳工业发展。三是强化激励扶持。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脉搏”,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省财政资金,重点扶持“双30”企业做大做强,全力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议设立工业发展基金,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市级扶持工业发展政策,对全市10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新引进的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促使其“强筋壮骨”;扶强信阳担保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促其发展成为股份联合体或企业集团,放大融资效应,使其成为工业企业融资重要平台和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抓手,从机制上解决工业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加大对“市长质量奖”的支持力度,让质量品牌建设成为信阳市工业“后来居上”的科学成长途径,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建立集融资信用、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网络信息、管理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化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助力小微企业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和市场化激励,使信阳市工业呈现出主导产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千军万马”、孵育企业“遍地开花”的崭新局面。
(五)以信息化引领信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一大趋势,以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促进“两化融合”,是推动信阳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相应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和发展举措与之相匹配。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要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将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纳入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机制,将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纳入县区政府的业绩考核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和专家智库作用,争取进入国家、省试点示范“笼子”,并加强经验交流和培训宣传,强化措施,协同推进。二是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要制定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抓紧制定涉及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市场交易等政策措施,加快编码标准、信息资源分类、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为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要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加大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资金投入。要设立“两化”融合引导专项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以小博大、以虚引实的作用,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要鼓励社会参与,采取适应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市场运作机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两化”融合项目予以信贷支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提供融资和信贷贴息补助。四是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要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依托信阳高新区、罗山电子产业园和平桥呼叫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构建信阳市“两化”融合人才高地;要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和教育网络,培养和造就一支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队伍;要重点发展和建设信息技术人才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形成“两化”融合人才培育使用的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五是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以“智能城市”为抓手,整合各类专业网络系统建设“信阳云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融共存共享,节约信息资源,共促产业发展;以“4G网络”建设为抓手,推动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在信阳电信服务上加快升级换代,构建“信阳4G新时代”的网络高地。以信阳高新区为主阵地,建立完善开放招商和落地服务机制,着力推动64个电子信息产业类项目延链补链,重点招引和发展以博仕达、星天空数码科技等企业为主的智能通讯终端产业,以激蓝OLED、天扬液晶、天恒3D电视等企业为主的智能显示终端产业,以泛蓝科技、东信蓝光等企业为主的数码音影终端产业等三大产业链,并积极谋求与深圳、广州、东莞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合作,吸引企业、科研机构建设生产、研发基地,力争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成效明显、推进机制和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两化”融合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