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焦作,中原“煤城”。一百多年来,咱焦作“生产主要靠挖,工业主要靠煤”。因煤而兴的焦作,也因煤而成为全国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今日之焦作,正坚持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群体。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69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2.8%。
站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焦作就像一面镜子,其嬗变过程足以让在风起云涌的当下,理清进一步推进资源枯竭城市工业转型的思维和路径。
对此,市委书记孙立坤曾如是而言:“近些年来,我们通过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历了由单一煤炭向传统工业转型,由传统工业向新业产业转型,由发展旅游业向第三产业全面繁荣转型,由二三产业转型向一二三产业、城市全面转型的四次变迁。”
毫不讳言,焦作工业有基础、有优势,但我们不能有丝毫陶醉的心理。放眼河南,郑州是省会城市,洛阳工业基础好。虽然河南省的第一台电冰箱、汽车、缝纫机甚至火腿肠均出现在焦作,但最终都没有发展起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更让焦作工业感受到了彻骨寒冷,因为缺少大型企业,诸多中小企业都呈点状而非网状分布,形不成系统抵抗力。
痛定思痛。但焦作工业转型究竟靠什么?恐怕离不开两个词: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
前者是眼睛向内练内功,自强筋骨;后者是目光向外引外力,借势扬帆。两者虽相互独立、效应不同,却又相生相长、相生相成。一个地区的工业没有极具创新能力的产业龙头,就难以形成极具区域优势的产业基础,也就难以吸引来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强的优质项目。
换而言之,一个地区的工业自身筋骨不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即使通过招商引进来了好项目,不是落地有困难、留不住,就是关联不大、消化不了,无法充分释放其产业带动效应,更无法变成自己的筋肉,实现工业的结构调整、转型提升。
其实,焦作工业的生动实践也无数次证明,只有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熟悉焦作的人都知道,我市以矿起家,以煤为业,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焦作工业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产品,只有少部分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大多数企业普遍忽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在买方市场出现之后,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更让焦作人对此有着切肤之痛。
然而,即使是在目前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有相当一批像风神股份、卓立烫印、佰利联、多氟多等科技型企业,产销两旺、生机勃勃。纵观这个群体,无不是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标准战略”,不仅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还掌握了国家标准的制定权,赢得了市场竞争的话语权。截至目前,我市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76个。
与此同时,大力招商引资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现实选择。焦作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粗放。通过招商引资,既能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推进传统产业引装备、引技术、引人才、引机制、引理念。大招商、招大商,就是在保有存量的前提下,做强做优现有产业,并通过投资引导、倒逼效应等拓展、调优增量,最终实现结构优化、管理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毋庸置疑,招商引资还是一个城市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龙头项目、基地型项目,郑州的富士康项目撬动了航空港经济区建设,重庆的惠普项目带动了笔记本电脑关联企业的集聚,西安的三星项目则促进了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然而,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预计只有5年,焦作该咋办?如果抓不住机遇,就会在未来发展中陷入被动。
之于焦作工业而言,“十二五”时期很关键。实现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升级,已被确定为“十二五”发展的总基调。不转型,我们就会一步步被逼到悬崖峭壁上,再退就是万丈深渊。
目标已定,任务明确,措施何在?日前,市委、市政府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要求,专门制订了焦作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到2015年,焦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六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6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同时,焦作着力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循环化工和生物工程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转型升级得有平台。焦作市按照产城互动的要求,围绕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千亿元产业集聚区目标,通过招商选资,每年每个产业集聚区至少新开工建设2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产业集聚区呈现出规模扩张快、入驻项目多、产业层次高、承载能力强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面积189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448家。
为在转型升级中打造“速度焦作”,焦作还合并取消下放审批项目35项,省、市重点项目均实现了计划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计划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计划投资百分之百完成。
如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我市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是焦作新的经济增长极。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心理。与全省先进城市比,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还需加强,利用社会资本推动发展的能力还需提高。
与此同时,增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的承载能力,不仅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道路、污水、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加强检测、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不断完善物流、市场、金融等配套服务功能。
招商引资不能“夹到嘴里都是菜”。在招商引资中,不仅要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出高、占地少的项目,而且坚决把科技含量低、投资强度低、效益差、污染重的项目挡在门外,实现高质高效、集约节约发展。
招商引资不能仅以个头大小作标准。在引进企业和项目时,不能仅仅以个头大小作为取舍标准,而要把产业关联性作为基本条件,重点弥补短板、完善链条。
就拿拥有先天优势的焦作装备制造业为例,在近年来的持续调整中也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了再造,在产业转型中悄然提升。投资23亿元的大江重工(焦作)装备产业园项目,目前已结束全部施工并转入设备整体调试,已实现投产;投资10亿元的河南伟彤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液压缸项目,也已可投产试运行;投资10亿元的凯创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50台(套)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已基本完成厂区东边三个主车间主体及设备安装调试一期工程,现正紧锣密鼓地施工厂区西边三个主车间。
特别令人兴奋的是,这些“大个头”项目的落地开花,对于焦作装备制造业而言,绝非是简单的产能扩大以追求规模效益,或是一次简单的“生产线大挪移”,而绝对是一次突破原有产品结构的破茧重生。
就拿伟彤重装的年产8万吨液压缸项目来说,此番重装变形,可谓颇有深意。成立于2006年的伟彤集团在短短几年间,不仅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专业的煤矿综采液压支架结构件制造企业,还与北方重工、平阳重工、三一重工、中煤能源、山东能源、冀中能源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有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作为伟彤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伟彤重装此次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面积252亩的年产8万吨液压缸生产基地项目,其研发生产的液压缸可广泛使用于军工机械、煤矿机械、冶金机械和工程机械。该项目建成后,可填补中国没有液压缸品牌的空白,完全达产后还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1.9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其实,被誉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业,本身就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产业优势,并曾在我市从煤城转向制造强市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焦作是全省规划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及机械制造业生产基地,风神股份工程机械轮胎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每年为厦工配套近4亿元的工程机械轮胎;中轴集团的凸轮轴、汽车精密锻件和中原内配的汽缸套等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焦矿机器、群英机械等老字号机械加工企业具有强大的配套能力等。
也正由此,才吸引了远在1400多公里之外的重庆大江工业公司“投子”焦作,以宏大气魄投资23亿元在焦作新区建设大江重工(焦作)装备产业园项目。大江重工之所以选择落户焦作,看中的正是焦作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更有利于大江重工抢占山西、河北、新疆、内蒙古等能源装备市场。该项目不仅实现了焦作经济转型的又一重大突破,还改变了大江重工的自身业态,从而形成了其“双基地、双主业”格局,即在重庆基地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在焦作以能源装备为主业两翼齐飞,又向自己的“百亿大江”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由此可见,战略契合,合作共赢,从来都是招商引资的前提和基础。而一个产业的转型提升发展除了离不开这些外界因素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要凭借企业自身的努力,练好内功,抓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再造核心竞争力。
方向已明确,路径亦清晰。焦作工业的转型提升,还是要突出六大产业集群培育,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集聚区和焦作新区建设,提高转型发展承载力;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转型发展核心竞争力;突出“两化”融合发展,提升信息化拉动力;加快推进能源项目建设,增强转型发展支撑能力。
回顾来时路,是为了前途可鉴。行路常思考,是为了前路坦途。正如当世界都在追捧最新一代苹果手机的时候,苹果成功的秘诀发人深省。面对经济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焦作清醒果敢,敢转、善转、会转。长此以往,焦作工业一定能“转”出勃勃生机,“转”出昂然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