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及区域市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洛阳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发挥交通体系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引导产业用地空间的拓展及产业转移,实现洛阳产城融合发展,将洛阳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转型和研发创新中心。
完善交通体系 促区域产业联动
《规划》提出,洛阳可挖掘作为丝绸之路起点、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的交通优势,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与周边城市错位、协作发展,实现区域产业联动——
向西可通过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郑西高铁,加强与西安在研发和工业生产、旅游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合作;
向南可通过宁洛高速公路、焦柳铁路,加强与平顶山在煤炭能源领域的合作;通过二广高速公路和焦柳铁路,加强与南阳在伏牛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合作;
向北可通过焦柳铁路、二广高速公路、济源高速公路等,加强与济源和焦作在重化工、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合作等。
《规划》提出,对内要加强市域产业走廊建设,打通产业集聚区之间快速的交通联系,建立半小时、1小时交通都市圈,构建区域90分钟交通都市全连绵带。
如何规划中心城区产业布局?《规划》认为,洛阳的绝对优势产业是以历史文化为内涵的旅游观光休闲产业,相对优势产业包括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创新研发和以交通区位优势为基础的物流产业。因此,中心城区要将现有工业非核心工序移至近郊城镇,将资源型工业移至周边郊县,同时移入外来高新技术工业,提升现有工业,提升优势产业的集聚度。
打造“群岛式”产业布局结构
《规划》提出,我市产业空间布局可采用“群岛式”结构,实现市域范围内产业集聚与辐射的平衡。“群岛”包括“主岛”“半岛”及“离岛”。其中,“主岛”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中心城区,“半岛”为围绕中心城区的由五组团构成的产业走廊,“离岛”为距中心城区较远的南部四个具有特色的产业组团。
在中心城区“主岛”,分布着工业物流居住一体化组团、商贸居住一体化组团、工业科研居住一体化组团等9个产城融合组团,其中洛河以北城区6个,洛阳新区3个。《规划》提出各个城市组团应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
五组团“半岛”要承担不同的产业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走廊。其中,洛阳—孟津—吉利产业走廊可依托焦柳铁路、二广高速公路、G207、洛吉快速通道等,打造生态旅游、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集群;洛阳—新安产业走廊可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G310等,建立以装备制造、新型装备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洛阳—宜阳产业走廊可依托洛宜铁路、郑卢高速公路、洛宜快速通道等,构建装备制造业、材料制造产业集群;洛阳—伊川产业走廊可依托焦柳铁路、二广高速公路、郑少洛高速公路等,打造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洛阳—偃师产业走廊可依托郑洛第三高速公路、洛偃快速通道等,集聚高新技术产业。
在洛宁、汝阳、嵩县、栾川四个“离岛”,可分别依托铁路、公路交通干线,打造轻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有色金属和钨钼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
全市拟建18个物流园区
《规划》建议,在全市建设18个物流园区,其中市区7个,偃师和汝阳各2个,其他县各1个。物流园区在布局时,应充分考虑货源地,毗邻产业集聚区,主要为产业园区服务,并兼顾城区的仓储、配送等物流活动;在对内对外交通上,充分考虑所衔接的铁路线路、城市对外出入口、对内交通主干道等,便于货物的集疏散。
此外,五组团要以快速通道为依托建立主要的货运通道,中心城区可依托城市快速路及城市主干路组织货运交通线路,避免货运通道对城市区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