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日从合肥市了解到,近日,合肥系统调整产业扶持政策,财政资金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据合肥市常务副市长韩冰介绍,以前政策扶持大多直补企业,且在事后兑现,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事前、事中阶段,政策反而缺位。此次政策调整明确了四种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除保留20%以下的事后奖补资金继续实行无偿投入外,主要采取有偿投入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
根据近日出台的《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试行)》,在四种财政资金投入中,基金占比不低于50%,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同时运用市场机制选择投资企业。政策资金将由基金管理公司根据市场规律选择具体的投资项目,2014年合肥市将拿出5亿元,以基金方式投向合肥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财政资金投入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借转补”,采取“事先设定绩效目标、合同管理、先预拨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后再全部或部分转作补助”的方式,全程实施资金绩效考核。为控制“借转补”规模,投入占比不高于20%。
另外,合肥还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相结合,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信贷、担保、信托等金融机构,设立风险补偿、集合信托、保费补贴等形式多样的财政金融产品,发挥财政资金的“金融撬动”作用。因为金融产品形式多样,资金额度难以界定,所以没有确定比例。
合肥市常务副市长韩冰表示,2014年政府将投入27亿扶持政策资金,这次政策调整可以实现财政资金的放大使用和循环使用,大幅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