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切换
新闻
河南打造富民强省新引擎 从“村村点火”到集聚发展
2014
06/02
20:58

 太康,黄淮海平原著名的农业大县,曾因年棉花种植面积超百万亩而有“银太康”之称;如今,这个昔日的粮棉大县,已发展成为有名的纺织工业大县和全国最大的民用锅炉压力容器生产基地,在民用锅炉市场中占据超过四分之一的份额。

让太康县发生如此巨变的,是河南省自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近年来,河南改变过去“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分散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如今,遍布全省的180个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富民强省振兴中原的新引擎。

统计显示,2013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52.6%,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郑州电子信息、洛阳装备制造、漯河食品3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123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民权制冷、长垣起重机、许昌发制品、鹤壁金属镁加工、南阳防爆电器、虞城钢卷尺、柘城金刚石制品等30多个产业(产品)成为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冠军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区成中原转型发展新载体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基础薄弱。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河南经济形势急转直下:2009年1月,全省工业增速仅为1%,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汹涌返乡近900万人。

每一次危机都是产业格局重新调整、区域格局重新洗牌的重要节点。彼时的河南,尽管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但是省情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低、散、小”的工业发展方式、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人口大省的资源环境约束,都使河南在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

时任河南省长的郭庚茂(现任河南省委书记)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经济领域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或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的竞争。只有培育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郭庚茂的倡导下,2008年12月,河南省委全会明确提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战略支撑”。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为了使产业集聚区真正成为河南省科学发展的新载体,河南省规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即“三规合一”);同时要求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即“四集一转”),以确保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除此之外,近几年,河南省先后出台了数十个文件,综合采取土地、财税、电价等扶持措施,推进生产要素集中配置和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产业集聚引发中原“聚”变

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原则,河南各地结合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推动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发展,培育形成一大批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地处黄河故道的农业大县民权,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2006年县财政收入在全省100多个县排倒数第一。前不久,记者在民权县采访时看到,十多平方公里的制冷工业园内,已形成拥有万宝电器、冰熊冷藏车、松川专用车等整机装备企业24家、配件企业40余家的制冷产业集群,冰柜年生产能力达1200万台、冷藏保温车达1.5万辆,其中冷藏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

在这些特色产业集群的带动下,河南省逐渐摆脱“低、散、小”的工业发展模式,大步向先进制造业和新兴工业大省迈进。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2013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传统农业县、贫困县,通过产业集聚区实现了突破和跨越。

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河南省还坚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扩大,以就业增加带动人口向城镇转移。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达43.8%,比2008年提高7.8个百分点,21个县城区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产业集聚区的就业吸纳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