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半,河南省通许县产业集聚区内,三五成群的工人说笑着走出车间,骑上电动车经过宽阔的马路,很快消失在绿树掩映的村庄和城镇。
来自西芦氏村的 许守德,是五星钻豹电动车公司总装线上的一名组长。每天早上,他和妻子到集聚区上班,下班后10分钟回到家,趁着天色尚早再干上一阵儿农活。“以前在南方打工照顾不了家里,现在好了,老人孩子、家里家外都照顾到了。”对于现在的生活,许守德很满足。
因为有了企业和产业,传统农业大县在短短几年间走上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道路,成千上万的农民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不仅仅是通许县,5年来,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竞相发展,引领河南全省经济社会发生巨变,农业大省河南正在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产业集聚发展
“如果没有产业集聚区,通许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通许县委书记路云说,因为工业基础薄弱,解决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全县有22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有6万多名留守儿童,不仅发展经济困难,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新生代的教育成长也更加堪忧。产业集聚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企业“以商招商”带动形成产业链条,农民就地就业向城镇转移,诸多矛盾由此得到有效化解。
记者在该县产业集聚区看到,数十家企业连片布局,区内水、电、路等已与县城实现衔接,中小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工作生活都十分便利。
积聚力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河南省为突破各种瓶颈制约、推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时,河南开始谋划建设产业集聚区。针对各地工业园区“散、乱、少、弱”、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河南规范整合了原有的300多个园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确定180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其中114个产业集聚区布局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为了集中力量培育“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特色产业集群,河南规定每个县原则上只规划一到两个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各地招商引资一股脑儿全“堆进”工业园区里的盲目无序状态,减少了低水平重复建设。
重在优化提升
在素称“锅炉之乡”的太康县,过去小企业遍地开花。一位企业负责人笑称当时的生产经营是“小米加步枪”,虽然产量高,却无一家A级锅炉企业,无技术研发人员,无专业销售网路。经过集聚发展改造升级,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内现已有国家双A级锅炉制造企业4家,在全国建立营销服务网点3300多个,锅炉产销量占全国的35%、河南省的45%,年产值20多亿元,从业人员超过万人。
“多年来河南工业结构调整想办而未办成的事情,在最近几年间取得了突破。”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伟说,沿着明确主导、集群发展的思路,河南传统产业得到了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记者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看到,双瑞特种装备产业园、北玻玻璃钢化机组产业化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沿滨河路北侧密集布局,有的正在紧张施工,有的已经正式投产。目前,该集聚区已经和北航、浙大等16家科研院校建立了科技成果孵化或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具有国内一流创新能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活力。
河南省省长谢伏瞻说,经过5年努力,产业集聚区显示出勃勃生机,综合载体功能持续增强,全局带动效应日益显现,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了强力支撑。
现在,河南已成功吸引了富士康、菜鸟网络、奇瑞汽车、格力、海尔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前来投资发展,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21家。富士康进驻河南,带动10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产生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在郑州航空港区形成了一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并逐步形成产业链。2013年,该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70.2%,全球70%的苹果手机在这里生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以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
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的严峻形势下,记者在遍及河南各地的产业集聚区看到了持续高涨的建设热潮。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集聚区吸纳就业能力持续提高,省内务工人数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到2013年底,产业集聚区内从业人员达到371.82万人,每100名从业人员中就有85名来自河南本省。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认为,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