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从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96位帝王在洛阳建都,建都史1529年。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达百万之众。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政府成立。现辖8县1市6区(孟津县、新安县、伊川县、宜阳县、汝阳县、洛宁县、栾川县、嵩县、偃师市、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吉利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工业园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5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5万人,其中市区155万人。
二、自然地理
洛阳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自古为“天心地胆”、“十省通衢”。地势西南高、中东低,最低点海拔115.1米,最高点海拔2212.5米,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占45.5%、40.7%、13.7%。洛阳属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洛阳地跨江、淮、黄三大水系,有黄河、洛河、伊河、瀍河、涧河等河流和黄河小浪底、陆浑、故县、西霞院4座大型水库,水资源总量为28亿立方米。洛阳物产资源丰富,有珍稀动物190余种、高等植物2308种,已探明矿产资源76种。
三、城市文化
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河”指黄河、“洛”指洛水,河洛即现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誉为“宇宙魔方”),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老子著述《道德经》,使道学创始于此;孔子入周问礼乐,使儒学奠基于此;东汉时汉明帝下令建造白马寺,使佛学首传于此;洛阳人程颢、程颐提出“理”的基本概念,使理学光大于此。印刷术、造纸术和地动仪、浑天仪在此发明,古代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东汉太学在此建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文解字》在此修成,先秦诗歌、汉魏文章、建安文学、唐宋诗词中的许多经典之作在此写就。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
四、城市优势
历史文化厚重。洛阳文明史5000余年,城市史4000余年,中国古代许多科技、文化、教育等成就与之密切相关。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104处,馆藏文物40多万件,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邙山古墓葬群、天子驾六等文物古迹众多,其中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关林是国内惟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遗存。
工业基础雄厚。“一五”计划时期,国家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阳。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及后加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拥有东方红拖拉机、LYC轴承、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花都办公家具等一批知名品牌。新安电力、伊川电力、一拖集团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科技优势明显。洛阳是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位居全国先进水平。拥有部级科研院所14家,各类科技机构600余家;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4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万名。一大批“洛阳制造”产品在三峡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神舟”系列飞船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等矿产资源共计四大类76种,勘查探明及发现的各类矿床(点)1067处,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铝矾土、白钨、硅石等储量居河南省第一位。
旅游市场繁荣。拥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等人文旅游景区和白云山、龙峪湾、鸡冠洞、重渡沟等风景名胜,共有3A级以上景区25处,其中5A级1处、4A级14处、3A级10处。有森林公园16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7个、市级2个。有11个大型牡丹观赏园,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洛阳牡丹花会已成功举办26届。
交通便捷通畅。陇海、焦柳两大铁路干线和正在建设的郑西客运专线,连霍、二广等高速公路,310、207国道等干线公路在洛阳交汇。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8公里,干线公路通车里程1830公里。拥有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辟有10余条航线。
人居环境舒适。洛阳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越,城市周边有龙门山、周山、小浪底、上清宫4座森林公园,城市中心有东西绵延近20公里的洛浦公园以及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709公顷,绿化覆盖率38%,绿地率33%,人均公共绿地9.5平方米。
五、经济发展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9.6亿元,较上年增长14.4%,总量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43位、中西部地区第7位、中部地区第4位。全口径财政收入249亿元,增长11.1%,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6.6亿元,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5.5亿元,增长3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1亿元,增长23.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395.2亿元,增长19.8%。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为8.7:61.1:30.2,其中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1.3%。
工业经济发展。2008年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3.3亿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2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9.3亿元,利税总额232.4亿元,利润总额124亿元。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及后加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1%。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353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5家、超200亿元企业1家。先后被命名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08中国制造业名城。
农业经济发展。2008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67.5亿元,县(市、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5.9%。粮食总产连续六年超200万吨,畜牧业、林果业、中药材、烟叶、牡丹花卉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涉农龙头企业3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0家,产业化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48%。完成农民工培训2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142万人。
服务业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79.5亿元,增长13.9%,其中现代服务业比重近40%。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长城保险等入驻洛阳。全年完成商贸业投资16.1亿元,房地产投资75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1239.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47万平方米。建成“农家店”1772个,设立家电销售网点510个,销售彩电、冰箱、手机9万多台(部)。
旅游业发展。目前形成了春有牡丹花会、夏有小浪底观瀑布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的四季旅游产品,“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旅游品牌享誉海内外。洛阳牡丹花会成为全国四大节会之一,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共接待游客45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4亿元,其中入境游客30.8万人次、旅游创汇939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15%和17.5%、16.2%。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中国优秀节庆城市等称号。
六、对外开放
与世界五大洲的15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贸易关系,2041家企业开展国际贸易,138种“洛阳制造”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内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投资合作关系,5家世界500强、30家中国500强企业集团进驻洛阳。2008年,全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413个,投资总额860.5亿元,同比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和市外境内资金分别为8.99亿美元和230.6亿元,同比增长41.3%和35%;完成进出口总额18.94亿美元,增长38.4%,其中出口13.56亿美元,增长29.6%。拥有获得外经自营权的企业 22家,全市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1.49亿美元,同比增长29.9%;全口径外派劳务3619人,同比增长6.2%。先后与日本冈山市、法国图尔市、保加利亚普洛夫迪夫市、美国拉克罗斯市和俄罗斯陶里亚蒂市等五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日本须贺川市、韩国扶余郡等两个城市结为友好合作城市。
七、城市建设
按照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称发展”的城市建设思路,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止2008年底,洛阳新区累计开工各类工程1580项,完成投资440亿元。滨河百栋高层累计开工135栋,新建道路96公里、景观水系60公里、绿地476万平方米,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5万。城中村、城郊村和旧城开发改造快速推进,新开工面积39.5万平方米,竣工70.6万平方米;一大批城市道路、管网、背街小巷、广场绿地新建或改扩建、河渠治理、通道绿化等基础性工程顺利实施,市容市貌焕然一新。9县(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全部建成投用,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6天。先后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等称号。
八、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建成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8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4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20个,驻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68%。2008年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7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3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4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总数占全省的38%。累计专利申请量2176件,其中发明专利668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1%。被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教育卫生。现有4所高等院校7.7万余名、23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11.8万名在校生,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7%。“两免一补”政策全部落实,“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2008年市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达到32.4亿元,比2007年增加16.3%。现有二级以上西医医疗机构40家,一级医院62家,城市区诊所和门诊部145家。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4%。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控制在6‰以内。
文化体育。城乡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河洛大鼓等7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工程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重大项目,隋唐城遗址、汉魏故城整体保护规划已经完成。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洛阳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每年放映公益电影3万余场,所有县(市)全部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农村文化大院1263个。新区六大体育场馆全部投入使用,第18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全国场地自行车锦标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火炬顺利传递。
民生改善。2008年,我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达100.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规模的49.6%。全市贫困人口由2003年的42.9万人下降到23.4万人。新增就业16.2万人、再就业6.8万人,73.8万人参加养老保险,86.2万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救助城乡困难群众33.1万人。建成经济适用房18.6万平方米、廉租房4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9.9万平方米、国有大企业困难职工住房7万平方米,发放廉租补贴2127万元,改造农村危土窑房1.1万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0.47万人,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0.35万座,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水泥路、通客车、通广播电视。全市立案数同比下降12.9%,破案率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洛阳市商务局
联系地址:洛阳市开元大道228号。
联系电话:0379-63935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