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河南的传统优势产业,税收贡献多、就业容量大,牵动多行业发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不但可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河南支柱产业,培育出新型建筑产业队伍,还可以为缓解我省钢铁等建筑材料产能过剩压力做出贡献。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是迫切需要
当前,传统建筑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发展危机和市场竞争压力。首先是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倒逼的压力。传统建筑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建筑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而欧盟国家达到50%。特别是近年来施工现场扬尘也成为PM2.5空气污染源之一,引起社会的关注。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倒逼的压力。建筑业正在失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许多年轻人不愿从事砌筑、木工、瓦工等劳动,导致建筑一线工人大面积断档,不仅带来“用工荒”,也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剧增。三是工程质量问题倒逼的压力。传统的房屋建造方式,因现场混凝土浇筑和劳务工人手工作业的生产方式,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大量存在蜂窝麻面、渗水等质量通病,饱受社会诟病,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建筑产业化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我省正处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时期,建筑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及时研究制定促进建筑产业化扶持政策,抢占在全国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建筑产业化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推动河南建筑业华丽转身,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迈进意义重大。
(一)河南建筑产业规模大,具备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以千亿元规模递增,2013年突破7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845.79亿元,占全省GDP的5.7%。全省每年在建的房屋施工面积以13%左右速度递增,2013年达到4.3亿平方米。大规模的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二)部分企业先行先试,积累了发展经验。河南天丰钢构、河南亚鹰钢构、河南二建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已建成相当规模的钢结构生产基地,已占领省内外部分市场,我省推进建筑产业化已经具备基础条件和发展平台。
(三)发展建筑产业化可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产业化是以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可以大大增加钢材和其他新型建材的市场需求,通过建筑产业化,能够缓解当前我省钢材产能过剩的压力,引导钢铁生产企业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应新型建筑产业发展的建筑用材。
(四)兄弟省的产业化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江苏、浙江等省六年前就开始推行建筑产业化,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和扶持政策,以保障性住房作为推动建筑工业化的突破口,培育了一批工厂化企业,建设住宅生产流水线,建立了房屋抗震设计实验室、抗台风风力实验室等。这些为我省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推进的对策与措施
(一)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和项目带动。建议各级政府成立高规格的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机构,组织落实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结合我省实际,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切入点,大力引导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共建筑等政府投资项目中推广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发改、财政、工业信息化、税务、金融等部门要解放思想,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二)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各级政府建立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将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纳入各地发展规划,优惠供应项目用地、减少审批环节、减免各种税费,积极引导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支持建材产业集中的区域建成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化基地,为应用住宅产业化和节能技术的项目提供公共配套支持。
(三)培育大型建筑产业现代化集团。设计、开发、施工、部品生产、物流以及科研单位要树立产业化理念,提升产业化实施能力,鼓励组建产业联盟,或形成优势互补、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产业集团,并鼓励其优先参与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建筑企业联合起来组建建筑业企业集团,其子公司可继续保持原有资质,共享企业业绩、人力资源等。
(四)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技术保障。科技、建设、房屋管理等部门应增加住宅产业化的科研投入,共同建立住宅产业化科研平台,每年安排科研经费,做好科研规划,组织开展重点攻关。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相应研究中心,建立抗震设计实验室、绿色建筑实验室,进行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等。
(五)创新监管方式。改革完善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在设计取费方面,提高预制装配化设计的取费标准;在招投标方面,制定针对预制装配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立预制装配式施工的设计施工专业市场准入或专业分包市场准入标准等。
(六)、推动产业化企业多领域转型升级。首先,要在管理理念方面转型升级。要树立“管理领先、技术领先、服务领先”标准,引领企业发展。其次,在开拓市场方面转型升级。如由过去瞄准“大项目”,转向聚焦“高端建筑项目”、地方标志性建筑项目、高端文化建筑项目等“三高客户”转变。第三、在转型升级适度多元发展方面,要注重开拓新领域。建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要积极调整优化经营结构,支持鼓励建筑骨干企业向上下游产业拓展业务,努力形成“一业为主、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实现由建筑商向建筑服务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