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曾是我国制造业的“高地”,经历过“中部塌陷”阵痛的中部制造,正谋求新崛起。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 2025”,作为承东启西之地的中部,这里的制造业无疑迎来了新的机遇。
把握国家战略机遇
转型提质竞风流
目前,无论是“中部崛起”战略,还是“中三角”规划等,国家层面给中部带来的“利好”不断。不少干部群众、专家认为,中部省份只要抓住国家重大规划和政策机遇,形成“若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创新步伐,加强区域合作,勇敢“走出去”,势必将快速提升中部制造的地位。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让不少中部地区由“内陆”变成“前沿”。由郑州直达欧洲的郑欧班列铁路货运大通道,是中部对接“一带一路”的缩影。目前,郑欧班列已实现每周两班运营,集货半径达2000多公里,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截至2014年底,郑欧班列已承运货物5.22万吨,货值4.75亿美元。
今年1~2月,湖南高技术产业增长24.2%,其中有些产业增速超过40%。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以株洲为主要基地的湖南轨道交通产业近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有望成为继工程机械之后的第二个湖南标志性产业。
在三一重工敞亮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这些产品将漂洋过海运到委内瑞拉。不久前,中联重科向印度一家公司交付了50台价值近8000万元的轮式起重机,成为中联重科今年以来出口海外的最大订单。
研发促“智造”
互联网+崭露头角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少制造业企业不景气,一些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然而,记者在湖北襄阳市金鹰重工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一季度刚过,订单总额已超过20亿元,够企业干上一年。总经理杨林勇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进入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全年销售收入的6%。
据了解,2014年,湖北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当年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产品登记备案企业增加509家,仅新增这些企业完成增加值457.4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10.4%,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去年9月,河南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矩形盾构机,成功贯通中州大道下穿隧道。这个城市交通隧道开挖新方案,使得施工的上方道路照常同行,下穿隧道就可以安全施工,无须在原有道路上“开膛破肚”。目前宁波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已提出了采购意向。中铁装备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贾连辉说,因为重点关键技术的突破,集团已实现从“制造”向“创造”型企业转变。
对制造业来说,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互联网+”、“工业4.0”成为主题词。
作为传统行业的典型代表,华新水泥以“互联网+”改造水泥销售模式,目前已在全国多省市组建1492家电商平台支点门店,去年其网上销量占到总销量的63%;今年3月,首台用户定制空调在郑州市的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下线。
承接产业转移
立足优势特色整合产业链
多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部各省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但在GDP冲动下,产业同质化趋势明显、布局不合理问题突出。
中部制造应该如何“造”?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中部地区应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大的龙头型企业,同时将产业承接与延伸产业链条相结合,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中部制造崛起。
在湖北襄阳,围绕东风日产的配套供应,形成了英菲尼迪零部件产业园、东风零部件产业园和博莱斯汽车产业园等零部件专业化特色园区,聚集了36家核心供应商投资建厂,去年全市汽车工业产值近1700亿元,让这个中部地级市成为“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在安徽合肥,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当初,海尔工业园本地配套率只有15%。而今,在合肥经开区家电产品本地产业配套率高达90%,全国每卖5台冰箱,就有1台是经开区制造。
除夯实传统优势产业链,中部发轫打造“创新链”。在湖南,已聚集了光伏产业链相关企业40余家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4月16日,湖南省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提出到2017年突破产业链上五项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加快光伏推广应用,实现光伏产业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