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十快’喜讯传,草长莺飞四月天。塔吊林立产业区,人来人往车马欢。”5月1日,在虞城县产业集聚区,总投资10.5亿元的科迪乳业有限公司一期40万吨项目设备安装完毕,试调间隙,董事长张清海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作了一首打油诗。
得知商丘市虞城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2014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记者走进该县产业集聚区进行采访。在产业集聚区,远远就可以看到处处塔吊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不时可以看到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在集聚区现场办公的身影,许多负责产业集聚区工作的县领导吃住在集聚区项目工地坚持全程服务。
4月的虞城广传喜讯。先是该县产业集聚区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被评为2014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位列第五,同时晋级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而后省科学院将与县级直接签约合作科研的第一个企业选在了虞城。
眼下,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6.9平方公里,标准厂房21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89家。2014年新上企业96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增加值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从业人员5.3万人,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两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食品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格局初具雏形。被评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最具竞争力产业名片金星奖”。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商丘国家工量具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还是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承接服装转移优秀县区”等,集聚区发展经验以省政府工作快报形式在全省推广。
说起创建“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的经验,虞城县委书记何振领介绍说:“创建只是手段,荣获此殊荣并非刻意,目的是促使虞城经济走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为此我们首先坚持培育主导产业,持续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在产业集群培育中,我们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注重产业的协调和配套,基本形成了产业集群内部互动联系和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及横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产业链发展的‘乘数效应’初步显现。”2014年虞城将集聚区主导产业调整为装备制造(含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含服饰),营业收入分别为91亿元和82亿元,完成的经济指标占产业集聚区的80%以上。今年集聚区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均将超过100亿元,将形成双百亿产业集群。88家装备制造产业,以科技创新调结构、促转型为重点,突出载重电动车,发展塑制、纤维等材料卷尺和电动工具,形成了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年产钢卷尺15亿只、五金工具1.2亿只(套)、钢带10万吨、电子产品6000万只、电动车30万辆、特种车辆3万辆。36家纺织服装产业以科技创新提质量、升档次、壮大产业规模为重点,突出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建设高档面料生产线,“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产业链趋于完善,纺纱规模达150万锭,设计生产能力3000万米,年加工服装能力3000万件。以河南科迪乳业股份有限公司80万吨液态奶、120万吨速冻食品和科迪冷链物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群也正在快速成长。2015年虞城县产业集聚区两大主导产业的产业规模均将超100亿元,形成双百亿产业集群。
“如果真要说荣获‘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的原因,‘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应该算一个。”正在集聚区检查工作进度的虞城县县长李瑞华介绍说。虞城县积极实施鸟枪换炮调结构、腾笼换鸟育新兴工程,通过制定多项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新产品自主研发、品牌培育等项目,采取多项奖励补贴措施,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设备,尤其鼓励老企业及时进行设备更新,全面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提升企业盈利空间,转化拖累点,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多年来纺织业一直是虞城县的传统产业。根据自身优势,该县把纺织服装列为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强力推进。
“我们实现了机器人纺织。”谈及自己企业的新技术推广,汇丰棉业老总陈贡禹激动地说。汇丰棉业斥资6亿元从德国引进了国际一流的气流纺纱设备,设备自带的电子检测功能可以在纺纱过程中对纱线进行毫米级的扫描,并像人工一样对纱疵进行评估和处理。目前,我国拥有这种设备的纺纱企业不超过5家,台数不超过30台,而仅汇丰棉业就有18台,产量增加了约80%,可实现50人干2000多人的活儿。
积极推广新科技的还有豪宇电子从新加坡、台湾引进的触摸屏加工流水生产线,科迪乳业从瑞典引进的利乐砖灌装生产线等。老企业如海博工具等工量具加工企业也相继引进了带有机械手的全自动钢卷尺、五金工具加工设备。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曹正君介绍说,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要素平台建设,持续构建服务保障体系。建成了公共产品检测和技术服务平台——唯一一家在县级建设的国家钢卷尺及五金工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品检测及技术孵化平台,为传统钢卷尺产业的升级和产业延伸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建设了进出口贸易平台——河南省黄淮四市唯一设在县级的公用型集保税、监管、仓储于一体的国际内陆港。年可新增出口额10亿美元,实现税收3亿—5亿元人民币。2014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15亿美元,全市第一。建成了“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虞城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担保总额达30亿元,协调企业间互助资金10亿元,同时帮扶企业开展银企代理、技术培训等相关业务。建立健全了土地整理平台——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综合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为重点的长效机制,集中破解了用地瓶颈,每年为产业集聚区整理土地指标近3000亩。打造了人力资源平台——建立了人力资源支撑平台和供需结合、收集发布统一的人力供需网络体系,每年为企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3000多人。锻铸了服务管理平台和城市支撑平台,坚持功能集合构建,持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了行政效能的全面提升。
“集聚区要有吸引力,必须始终坚持知名品牌创建,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品牌创建工作成为虞城县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金法宝。”曹正君坚定地说。虞城县结合实际,通过政策支持,扶助打造企业品牌,重点围绕确定的五金电子和纺织服装两大主导产业,开展系统的质量、品牌、标准帮扶和提升活动。继国际知名品牌服装企业乔治白落户以后,借助名牌带动效应,连续引进了顶森服装、甲马服饰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
“只有产品质量过硬了,坚持高标准,产品信誉才能上去,销路才好。”刚刚参与“男西服、大衣、衬衫”国家标准起草工作归来的乔治白公司总经理李达说。
该县致力于推广和应用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推进标准体系建设,该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建立标准联盟,共同采用先进标准。目前,产业集聚区内85%以上企业均采用国家标准、国际先进标准,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95%,企业执行标准登记率90%,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65%以上,在35家重点企业中建立了企业标准化体系,20多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和制定,10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拥有各类国家专利76项和近40款国家专利技术产品。
坚持功能集合构建,持续推进产城融合是该县集聚区建设又一亮点。虞城以产业集聚区发展为平台,实现了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并与商丘新区实现对接。目前,道路、供电、通讯等建设与城区充分融合;南北道路全部与城区实现对接。商虞城际公交线路延伸至产业集聚区主要道路。除按规划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公租房项目以外,城区建设的公租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重点安排在城区与产业集聚区接合部,以便从业人员租住。环境监测管理上依托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并根据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进行改扩建,实现了城区、产业集聚区共享环保设施。2014年,拓宽改造集聚区道路6.7公里;新建供水管网6公里、排水管网14公里、污水管网35公里,集聚区内10千伏智能电网全覆盖。教育、医疗、文化、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建设,全面实现城区与产业集聚区的充分共享。依托集聚区水系沿河布点,建成四个各具特色的公园,围绕工业园区打造绿色生态长廊,成为虞城县近年来打造宜居城市的缩影。目前,县产业集聚区新建安置小区4个,总建筑面积36.2万平方米,安置失地农民就业1.8万人次,占失地农民总数的60.4%,实现了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整合发展。
做好集聚区,必须创新机制抓项目。该县坚持新建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产、达产项目抓服务。2014年,该县产业集聚区内有续建、新建和拟建项目34个,总投资93.9亿元。新建了利斯特纺织、泰坦针织服饰、福美来家纺等3个纺织服装类项目,伊美工具、木兰机电、天炙电子、鼎铭金属制品精线微丝、七星豹电动汽车、玲珑玛电动车等6个装备制造类项目。新投产杰工新能源、友工工具、豪宇电子、步步先电动车、白天鹅车业、通达专用车辆制造、悦亚特种车辆制造、荣诚工艺品、辛迪纺织、汉贝迪服饰等10个项目。
该县积极探索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工作为重点,建立健全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综合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为重点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路子。由项目论证核查组对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产出强度、税收强度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审,然后确定项目用地面积。目前,产业集聚区内工业用地综合建筑容积率1.2,综合投资强度达到3300万元/公顷,税收强度达到45万元/公顷/年。
虞城县按“四集一转”、“五规合一”、产城互动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四突出、四提升”,增创产业集聚区发展新优势。
秉承实干、拼搏进取的虞城人正在缔造新的物畅其流、货通天下的财富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