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不断深化,河南工业经济也进入到增速不断下调、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增长动力寻求新倚重点的“三期叠加”状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已成为河南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值得关注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不断加强。特别是物理信息融合系统(CPS)、嵌入式单元、工业机器人、端到端工程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式的出现,让工业制造领域所有要素和资源之间,包括智能机器、储存系统和生产设施的各个环节,都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进行交互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技术互动关系,促使工业生产从规模批量到定制化、生产服务从独立分割到网络一体化、整个制造业从信息化到互联网化的转变。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工业制造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近期,工信部正式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致力于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国内外工业的这些新动向迫使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这样一个问题,即正在推进的工业转型具有与以往阶段不同的“代际转换”特征。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代际转换”要求,必须要在克服当前经济运行困难和努力保持工业平稳增长的同时,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产业基础和背景条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调整主攻方向、明晰发展策略,努力实现工业模式从2.5向4.0的战略性转变,全面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洞察产业发展大势,确立转型目标
目前,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在一些发达国家迅速从构想变为现实,我国的一些地方也正在积极探索。我省工业原本就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展现的技术深度变革、产业模式转换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诱人前景面前,暴露出参照系不准、路径选择不优、动力机制亟待转变、产业基准存在偏差以及技术基础与人力资本缺失等缺陷。甚至有些人漠视国内外产业革命的新近进展,认为工业4.0太前沿太高端,《中国制造2025》没有多少与我省现实产业基础直接相关的项目内容,这是短视、无知和错误的表现。
我们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和前沿意识,高度重视并认真探究新一轮工业构想愿景,调整和确立新的参照系和产业倚重点,结合省情确立与新工业革命同步的工业发展战略目标,谋划与“领军者”对接的战略途径,扎实展开各项布局,在迎接更高层面严峻挑战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战略目标。
转换增长机制,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新常态对工业转型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把多年来过分依赖投资和人力、土地、能矿等初级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机制,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机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解决内生活力不足、优质要素匮乏、投资过度及投资回报率差及产能过剩等问题。针对这样的新要求,必须摒弃创新畏难论和创新无用论的束缚,真正把工业增长动力转变到以创新驱动为主上来。
要紧紧围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和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来深化改革,营造有利于转型发展的区域环境和政策体系,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市场手段解决新技术短缺、新产业成长缓慢等瓶颈问题。同时要在坚持扩大产业开放前提下处理好创新发展与招商引资的关系,积极引进发展代表产业革命新潮流的新兴产业。
调整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创新实验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建议在《中国制造2025》框架指导下,深化先进制造业大省的建设方案,把工业转型发展战略主攻方向调整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上来。在实施行动中,继续深化“两化”融合,坚持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工艺和传统技术,努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单元、专用软件、传感器与伺服器、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产品,加快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电网与电力装备、数控机床和矿山环保设备、现代家居、服饰产业、过程生产自动控制等重要制造业环节向智能化、定制化、网络化方向转变。
要大力开展顺应工业革命的创新实验活动,建议通过加强与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合作,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或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在有条件的高校或科研单位建立若干工业4.0实验室等高新技术实验平台,积极组织开展CPS系统、端到端工程、机器自组织网络、复杂流程与价值链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和工业中试活动,尽快取得局部突破并及时推广应用。
梳理产业发展序列,优化结构布局
产业序列和结构布局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序列安排与结构布局得当,则能在有限要素供给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较高收益、形成较强竞争力,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省一直延续使用高成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支柱产业的产业序列,选择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和转移趋势明显的领域作为近期主要发展重点,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经济新常态不断深化和新产业革命持续演进,原有产业序列划分的前提、条件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原先在旧常态下的高成长产业实际已不再具备高成长属性,某些传统产业和传统生产方式正在迅速更迭、消亡和再造,而更多的新产业门类和新产业模式在异军突起,进而对重新划分产业序列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大胆突破既有发展定式和路径依赖,重新梳理和科学确立产业序列,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
研究认为,新条件下我省应当采取这样的产业序列:一是选择部分领域作为战略突破口,把追赶工业革命发展潮流为目标的产业部类作为第一序列,通过先进工业化国家地区深度合作与增强创新能力相结合的途径,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局部优势的新兴先导产业,引领和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发展;二是把充分发挥我省区位、市场、人力资源优势和致力于扩大开放的产业部类作为第二序列,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博弈竞合策略,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以产业大开放捕捉发展新机会,提升产业层次;三是把致力于挖掘提升我省独有资源开发优势的产业部类作为第三序列,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拉长产业链、提高加工度、提升附加值和绿色减量生产为主线,保持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四是把致力于关联拉动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的产业部类作为第四序列,着力解决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占比过低这一短板问题。
确立工业发展新基准,夯实人才基础
新产业革命框架下的技术目标和产业组织模式使得“更好”而不是“更便宜”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和基本准则。只有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更加合理的组织构架,才能保持产品“更好”、产业“更高”,打造核心竞争力。由于各种原因,我省许多地方工业发展基准存在偏差,习惯把“更便宜”而非“更好”作为基准,把低成本、低工资、低门槛作为机会,重视规模数量、忽视质量品牌,重视引进工艺设备、轻视自有技术能力,其结果导致附加值低、结构粗放、产业运行受制于人。
高素质技术人才是工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任何一个缺少优质人力资源支撑的地方都不可能实现工业转型发展的目标,而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我省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新条件下推进工业转型发展,必须确立“做新技术、做好产品、做优产业、做精人才”的工业基准,切实提高工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弥补追赶工业革命主流的技术缺陷和人力资源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