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上午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宁波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南省通信管理局等4家单位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现将交流发言内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本篇为您带来的是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交流发言内容。
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调结构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河南省委省政府以振兴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为总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一去三改”(去产能、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术改造)工作方案体系,制定重点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每个行业成立由省领导任组长的专门班子,分别召开动员大会,在全省营造抓攻坚、促转型、稳增长的浓厚氛围。前11个月,尽管面对去产能和环保约束的压力,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实现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五大主导产业增长12.1%、高于全省工业4.0个百分点。
一、搭建大平台,构筑产业和创新载体
把创新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围绕区域、产业、企业搭建创新发展平台,增强吸引、整合、运用资源能力。一是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今年5月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正式获批,成为全国4个试点示范城市群之一。郑洛新城市群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引领区为目标,探索制造业转型发展、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等5种新模式,目前该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由去年的909家增加到1200家,集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占全省总量的60%。二是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经广泛动员、多轮辅导、严格标准、公开评审,遴选确定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等11家首批培育单位,认定中国一拖集团牵头组建的创新中心为省级智能农机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从列入培育名单年度起,财政资金以项目建设后补助的方式每年支持500万元、连续支持5年,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如卫华集团牵头的河南省起重物流装备创新中心,在培育期间突破了轻量化桥式起重机共性技术,预计销售收入增长40%。三是打造产业发展载体。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实施“龙头+配套”“原材料+制成品”集群发展模式,着力培育“百千万”优势产业集群。前10个月,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为65.2%,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2.7%,在县域形成一批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在省辖市形成18个千亿主导产业集群,全省形成装备、食品等2个万亿级产业。
二、实施大技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基于河南传统产业占比大、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着力实施“一去三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质增效。一是强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建立了项目征集、项目筛选、统计监测、资金补助于一体的项目管理服务体系,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按照设备、研发投入的30%给予后补助,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全省2.2万家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今年以来,统筹运用省财政6.5亿元资金支持示范项目164个,有力推动了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1—10月,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281.5亿元、同比增长47.9%。二是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在工信部指导下,联合航天科工举办2017中国(郑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广活动,在10个省辖市举办融合发展深度行活动。分行业召开智能制造现场会,推进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78个、总投资539.2亿元;认定省级智能工厂50个、智能车间73个,省级工业云示范平台12个,13个项目被工信部认定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发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十大典型案例,集中推出宇通客车智能制造、大信橱柜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三是全力推进绿色化改造。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召开合成氨、钢铁绿色化改造对标达标现场会,发布行业国际国内水效能效标杆值,引导企业对标改造,如心连心化肥通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单位制造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以上,连续6年被评为“合成氨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制定河南省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管理办法,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给予200万元奖励,5个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产业开展能耗专项核查,节能监察结果作为执行阶梯电价政策的依据。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68%。四是着力去产能。出台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清零行动”,淘汰生产线(设备)127条(台、套),涉及企业94家。全面取缔“地条钢”,全省排查上报“地条钢”制售企业22家,6月30日前已按“四个彻底”要求完成拆除。做好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工作,达成置换钢铁产能34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