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小龙虾大量上市时节。桐柏县月河镇沈庄村是全县“稻虾共作”核心基地,每天都会有不少的养殖户在这里捕捞、分拣、装篓、过秤小龙虾。“去年水稻收割后,我把家里的9亩水田全部开挖为虾田,一年养殖两季小龙虾,种植一季水稻,一亩田净收入6000多元,9亩田能为我家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啦!”5月31日,桐柏县沈庄村贫困户吴桂有站在自家的养殖田头,眼里满含丰收的喜悦,掐着指头和记者算了一笔账。
吴桂有是桐柏县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尝到致富甜头的众多农户之一。
桐柏位于千里淮河的源头,属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1168毫米,雨量充沛,境内河流众多,沟渠纵横,有大小河流58条,塘堰坝9886余处,自然水面28万亩,水质良好,适宜于多种淡水南北方水产品的生长,独特的地理位置、极佳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水产养殖,历来有“吃鱼摸虾”的习惯,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桐柏是麦稻轮作区,过去水稻收割后,因为没有适宜耕种的农作物,水田长时间撂荒。桐柏立足这一县情,通过到湖北潜江等小龙虾种植基地考察,经过大量的论证,在全县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采取“稻虾共作”模式,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效破解了贫困户脱贫难、增收难等问题。“虾稻共作”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优的发展历程,大力推广“稻虾共作”“莲虾共作”的扶贫产业,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不足的难题。
“虾稻共作”模式,一份稻田,两份收入
桐柏县广泛推广“虾稻共养”模式,该模式在技术操作上实现小龙虾与水稻的共养共生。耕作期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的环形虾沟,改成2米宽、1.5米深的大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这样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虾,就是“一稻两虾”。生态“虾稻”,扎起稳粮增收“放心米袋子”,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还田,培肥地力。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更使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破解了农民种粮不增收的难题。
桐柏县“虾稻共作”一年养殖两季龙虾,龙虾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为龙虾“供饵、遮阴、避害”,种养结合的模式下亩产龙虾150公斤、水稻400公斤,每亩纯收益5000元以上。桐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稻两虾”,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并且在龙虾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真正产出优质、绿色的龙虾和稻米,稻虾共养不但减少了污染,还改变了稻田的生态。为支持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县里成立了“中国桐柏淮河源小龙虾协会”和玉皇龙虾养殖合作社,整合资源,注册了“淮河源”小龙虾品牌,申请了有机产品认证,把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小龙虾销售等实施一体化服务。建成了“淮河源”小龙虾水产市场,由协会直接对接郑州、武汉等市场,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开挖虾田、种苗、围网、回收等服务,让农户足不出村即可将小龙虾卖掉。
正在联系龙虾购销业务的合作社理事长吴恩国指着面前连片的虾田告诉记者:沈庄村在全县率先推广小龙虾产业种养模式,把村里的1000多亩水田开挖为虾田,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开挖虾田、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桐柏小龙虾因个大、颜色鲜亮、肉质饱满等特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天购销电话几十个,都有点忙不过来了。”
顺着吴恩国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虾田和虾农们忙碌的身影,不远处的公路上,停着从各地过来的购销车辆,从小喜爱在水田里捉鱼摸虾的贫困户杨柳有着一手好的捕虾技术,他一网子下去,就捞上来10多斤龙虾,他说这一网子就是200多元,最近靠卖龙虾,为他家带来了近万元的收入,每天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高兴。
见证了沈庄村龙虾产业有无到有,有弱到强的沈庄村原第一书记岳金树说:“我们村的优势在水田、潜力在稻虾共作,通过大胆尝试,逐渐破解了昔日‘抱着金饭碗要饭吃’困境,目前全村发展“稻虾共作”1600余亩,带动100户像吴桂有、杨柳这样的贫困户发展稻虾养殖面积300余亩。”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盛开春满园。目前在沈庄村的示范引领下,桐柏县小龙虾产业遍地开花,养殖面积超过两万亩,全县5000余人从事龙虾生产,活跃在城乡之间的小龙虾经纪人达到100多人,以小龙虾为主的农家乐、餐厅有30余家,全县600余贫困户依靠养殖龙虾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一拳打的百拳开 扶贫产业方兴未艾
桐柏位于千里淮河的源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态良好,物种繁多,桐柏的青山绿水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龙虾产业为龙头的水产养殖只是“冰山一隅”,特色产业风生水起。近年来,桐柏县立足良好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禀赋,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提出了“远抓茶、近抓艾,香菇龙虾致富快”长短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断壮大茶、艾、菌三大特色产业。
好山好水育好茶,桐柏种茶历史悠久,茶产业一直是桐柏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为更好支持茶产业的发展,县里专门成立茶叶局,将“中原茶乡”建设和茶产业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相结合。创新茶产业扶贫机制,对种茶贫困户免费提供茶苗、茶种和技术培训,对种植达到一定面积的还要给予每亩500-1500元的财政补贴。在产业发展中,桐柏坚持以品牌促产销,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把对品牌的宣传和保护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点,让桐柏茶产业的发展驶上了农户+合作社+基地+公司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成功举办了“中原茶乡”桐柏玉叶手工制作大赛,名茶评比、万人品茶等活动,止目前,桐柏县发展茶园面积达11万亩,无公害率达100%,共有70多个村,21000余户从事茶叶生产,茶叶龙头企业2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6家,带动茶产业从业人员达53000余人,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多赢局面,一批又一批贫困户通过种植茶叶实现了脱贫致富。
桐柏野生艾草资源丰富,发展艾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全国艾草看宛艾,宛艾最好数桐柏。长期以来,桐柏艾草以其品质优、产量大的特点在业界享有盛誉。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把艾产业当做农业支柱产业培育,大力推进艾产业扶贫,着力打造“中原艾乡”。 成立了高规格的艾产业发展办公室,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群众融入”的原则,科学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全县已推广种植优质艾草3.5万亩。目前,全县艾产业年产值超过2.8亿元,已带动4千余户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相继打响了“桐艾”、“淮草”等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先后开发了艾精油、艾条、艾柱、艾茶等6大系列110种艾制品,获得国家专利近百个,产品畅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出台艾草发展奖补政策,设立每年400万元的艾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标准化厂房,并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帮扶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种植艾草。
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依托到户增收项目,采取“分散种植、托管种植、租赁种植”三种模式,并通过“代加工、代蒸袋、代传菌”等生产技术,为广大菇农提供高效、节能的种植服务,节约菇农们的种植成本,提高食用菌增收带贫效益。打造香菇产业基地8个,种植规模达2000万袋,年产值2亿元以上,全县从事食用菌经营农户达到3000余户,其中贫困户1100余户。朱庄镇已将食用菌产业发展成该镇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全镇种植香菇已达1000万袋。
如今的桐柏,村村有当家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一技之长,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春风化雨润山城,杜鹃花开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