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切换
新闻
河南西峡:走出一条现代化产业扶贫之路
2018
06/29
06:50

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深山县,在脱贫攻坚中,他们是如何“攻坚拔寨”“啃掉硬骨头”,打通“最后一米”,走出一条独特的脱贫道路。近日,媒体走入位于伏牛山脉的河南省西峡县,探寻该县在脱贫道路上是如何走出一条现代化产业扶贫特色之路?

走现代化产业扶贫之路。西峡扶贫产业淘汰了“弱、小、散”传统产业项目,改变了靠单干、无特色、无规模、抗击市场风险低的增收办法。围绕“菌果药”,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集群,让扶贫攻坚搭乘支柱产业与“农字号”龙头企业“战车”,打造脱贫“恒业”,筑牢山区群众脱贫“底盘”。

“为了实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的目标,我们创新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该县县政府党组副书记朱元朝说:“成立一个‘两业’攻坚指挥部;围绕‘菌果药牧游烟茶苗木花卉’,建立10个示范园,实现“两业”的纵深推进和‘两业’的深度融合;在贫困村和重点村建100个扶贫车间;在全县乡村组建立1000个产业扶贫基地;实现10000名贫困人口培训就业”。

同时,该县围绕“菌果药”三大主要支柱产业及“牧游烟茶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按照“长短结合,大小并重”的要求,在不同的区域相对集中地选择产业模式,合理组装,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袋料香菇、猕猴桃和养殖等项目,并从种养殖、管理、销售、加工等方面给予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户当期能脱贫、远期能致富、未来可持续。

做大做强产业,构筑山区群众脱贫“稳定器”。 产业做大是办一切事业的根基,西峡在扶贫工作中,抓住了产业做大做强的“牛鼻子”。立足县,,竭力发展“菌、药、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种植、加工、服务等全国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这三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集群的年综合产值200亿以上,全县70%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这三大产业。

“我们实施‘百企帮百村、五联四到户’,探索出一条非贫困县精准扶贫之路。”据该县县长周华锋介绍,从全县1042家企业中筛选确定了104家与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经营状况优、发展潜力好、带动能力大、社会责任感强的‘农字头’企业,包联帮扶59个贫困村和45个扶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通过产业做大和企业做强而实现永久脱贫。

该县还把做实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产业和“农企”做大做强的集聚平台,作为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载体平台,共打造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176处,山茱萸基地20万亩,猕猴桃人工基地11万亩、野生基地40万亩,将生产基地建设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实现了车间建在家门口。三年来,县财政累计拿出2.7亿资金投入基地建设。

延链补链强链,增强产业链对贫困户的“吸附力”。 西峡依据产业分布及地理位置,规划出东、西、东北、西北等“四区”,做大做强“四大长廊”(百公里香菇长廊、百公里猕猴桃长廊、百公里山茱萸长廊、百公里旅游长廊)产业集群。

“贫困家庭男女老幼在袋料香菇种植中都有‘用武之地’,可以参与到主辅料销售、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越夏管理、采摘去腿、购销等环节。”刘德林在介绍特色支柱产业衍生出来的无穷服务链时,对香菇产业赞不绝口。

据刘德林介绍,该县尤其注重倾斜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抓大带小”的企业发展战略,推动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壮大了宛西制药公司、仲景大厨房公司、华邦公司和果然风情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把贫困群众吸附在种植、加工、仓储、购销、流通服务的产业链条上,用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动贫困户的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做好“三个一批”,实现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全覆盖”。就业,是扶贫工作的核心。该县县委书记孙起鹏在产业就业攻坚会议上讲,“我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到‘三个一批’,实现‘一个全覆盖’,即发展支柱产业,吸纳一批;实施‘双千计划’,安排一批;开展‘千人培训’,转化一批,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全覆盖。”

据了解,该县围绕“菌果药牧游”等支柱产业及行业龙头企业,实现贫困户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目前,已有3280户8063名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嵌入“种植、加工、服务”等各类产业链条中,实现增收脱贫。其中,已有1002户进入食用菌产业链,850户进入林果业产业链,418户进入中药材产业链,306户进入旅游产业链。

同时,开发的护林员、保洁员、保水员、保绿员等“四员”公益性岗位与企业岗位各1000个,已确保相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部就业。围绕规模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商、旅游等与人社局、菌办、药办合作,分批次开展“订单式”、“田间课堂”、“授课入户”等六千人实用技术培训,实时转化就业。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