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河南新闻联播播出《徐州转型发展启示录》系列报道第二集:产业转型的“密码”。
技术创新坚持
“一根筋”精神
徐州曾有“百里煤海”之称,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徐州肩负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城市振兴的双重任务。近年来,徐州市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步伐,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36%。而在河南,像焦作、平顶山、鹤壁等地,和徐州一样,也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该怎样以徐州市为标杆,让产业转型的步伐更加坚实?
2017年的徐工和国内多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一样,因为国家对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宏观调控,经营陷入困境,就在别的企业纷纷忙着转行的时候,徐工却不惜重金,专注于研发攻克工程机械的核心技术。
苦练内功、终成正果。“一根筋”地坚持技术创新,让徐工在施工应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等5大专业领域内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在工程机械领域内持续领跑。2017年,徐工集团的销售收入近千亿,在国内遥遥领先,世界排名第六。
徐工集团在科研创新上的“一根筋”精神和河南正在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三股劲”中的“韧劲”不谋而合,“韧劲”就是“认准了的事情,心无旁骛、一干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当然河南也有转型较为成功的优秀企业代表,比如宇通客车、中信重工等,但是更多传统企业还缺乏攻坚路上的这股“韧劲”,“韧劲”何时补上都不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缩小与前路“标兵”之间的距离。
“不做苏南的跟随者”
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徐州市还非常注重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在记者所处的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厂区内,就有四个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各自成立的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特色的企业,在四位教授的引领下,先后有48家安全装备企业集聚高新区,“中国安全谷”在徐州初具规模,2017年产值达到400亿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打造新兴产业,徐州市不遗余力。看到半导体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徐州经开区仅用三个月就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园,鑫华半导体级多晶硅、中科院微电子所徐州半导体创新中心等项目先后入驻。
三个月建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园,我们可以想象其中有多少人在“拼”尽全力,“拼劲”的内涵就是要“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同样把这股拼劲贯穿到河南产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久久为功,也可以让河南的产业发展再创新业绩。
也就是靠着这个“拼”字,再借助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徐州市培育出了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主导产业。2017年,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53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7%。
无论是像徐工集团这样的装备制造企业,还是像高新区、经开区这样的产业园区,都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不做苏南的跟随者”,把握机遇弯道超车。这是徐州人的豪情,更是他们让老工业基地卸下包袱、转型发展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