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切换
新闻
河南社旗:“产业”加“就业” 攻坚稳增收
2018
11/12
23:12

2018年11月12日,社旗艾草产业园为产业扶持入股的212户贫困户分红兑现了收益,每年每户1300元。截至目前,艾草产业园共带动488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致富。据悉在明年,绿莹艾草、森源济康、仙草药业等龙头企业建成后,还将有1500人左右的就业机会。

自5月开始,社旗县夏季双业攻坚工作拉开帷幕。紧扣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结合动员部署、制定规划、全面实施、县级验收四个阶段,努力实现扶贫产业示范园、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扶贫就业车间、牧原“3+N”扶贫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把贫困群众嵌入扶贫产业链,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蔬菜、中药材、林果”是社旗县的三大扶贫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总面积达到25万亩,以北京、深圳、苏州、郑州、南阳等地产业龙头为依托,培育了种德蔬菜、琼圃蔬菜、安菜达蔬菜、仲景艾草、伟诚药业、卓和林果、华景园林、卉农构树等九个县级产业示范园,16个乡镇(街道)都立足各自优势建立了乡级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全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35家,建成146个扶贫产业基地和167个扶贫产业车间,实现了对贫困村和重点村的全覆盖;成立牧原“3+N”合作社246个,带动22803户贫困户入社,实现了对所有未脱贫贫困户的全覆盖;各类扶贫产业累计带动贫困户20403户次;累计发放产业补助资金1221万元,受益贫困户7048户次;累计发放扶贫贷款5.63亿元,受益贫困户9220户次。全县累计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147场次,参加培训11816人次,新增稳定就业10759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双貌”改善等重点工作,广泛开发公益岗位,累计安置7317名贫困群众就业;通过劳务中介、召开劳务输出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新增县外务工贫困劳动力1582人,实现了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和稳定就业全覆盖,基本建成了产业就业扶贫体系。

做好顶层设计 凝聚攻坚合力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该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农业扶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工作组,围绕全县“蔬菜、中药材、林果”扶贫主导产业,打造县乡两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的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全县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及县内公益性岗位设置和转移就业工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该县相继出台了《社旗县产业就业扶贫奖扶暂行办法》《发展壮大农业扶贫产业实施意见》《社旗县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社旗县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社旗县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实施方案》等五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大对扶贫产业、转移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自主发展扶贫产业的贫困户,直接给予产业发展奖补,对其申请的扶贫贷款落实“两免一贴”政策;对参与县内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按其工资标准的10%给予奖补,每户每年最高奖补1000元;对长期在县外稳定务工且年务工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工资总额5%的劳务奖补,每户每年最高奖补1500元;对无劳动能力、无法从事产业就业脱贫的贫困户,按人均3000元(1人户按5000元)的标准发放股份帮扶补助资金。对在县乡两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发展扶贫主导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其发展生产的基本农水配套给予70%的资金扶持,对其必要的生产设备购置给予50%的资金扶持;对其流转的土地按每亩200-500元进行现金补贴;对其购买的产业保险按照保费总额的50%进行补贴;对带贫企业的扶贫贷款,由县政府设立风险保证金给予担保。

聚焦主导产业 壮大发展规模

农业产业促脱贫。围绕“蔬菜、中药材、林果”三大扶贫主导产业,在膨胀规模的基础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带贫成效。蔬菜产业,依托种德蔬菜、安菜达蔬菜、琼圃蔬菜等龙头企业,规划县级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乡级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依托丙玉蔬菜合作社,发展生态设施蔬菜基地1个,全县蔬菜产业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累计带动贫困户4120户。中药材产业,依托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伟诚药业等龙头企业,规划县级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乡级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发展艾草、菊花、白芪等中药材3万亩,累计带动贫困户2474户。林果产业,依托卓和林果、华景园林、益农构乡、卉农构树等龙头企业,规划县级林果、构树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乡级林果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发展林果花木等产业面积6万亩,累计带动贫困户2550户。畜牧产业,依托牧原、正大两个上市公司,在全县发展生猪、蛋鸡养殖产业,组建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引进“千头线”养殖项目,累计带动贫困户2104户。

特色加工业促脱贫。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依托民兴生物、富盛达服饰、文鑫花业、朵朵花业等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加工产业,在全县培育各类扶贫车间167家,带动贫困户3360户。

新能源产业促脱贫。充分利用社旗丰富的风、光、土地资源,依托国合风电、赊店新能源等企业,培育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累计带动贫困户5795户,其中风力发电带贫2000户,光伏发电带贫3795户。

组织培训就业 激发内生动力

采取政府补贴、奖励等办法,由人社部门牵头,依托带贫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扎实组织各类创业就业、技术技能培训,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带贫主体岗位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开展种植、养殖、家政、维修、餐饮、电商等培训,使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基本实现应训尽训。止目前,全县累计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11816人次,新增稳定就业10759人。在此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乡村重点工作,广泛开发公益岗位,吸纳安置7317名贫困群众为保洁员、护林员、保险员。积极开展县外劳务输出,通过劳务中介、召开劳务输出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合作,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3月份,开展了江阴·社旗“春风千里行”就业洽谈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60余人。止目前,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6.2万人,其中新增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1582人,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带贫模式 拓宽增收渠道

为鼓励发展产业、稳定就业,该县积极借鉴外地经验,总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带贫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新型主体带动就业的积极性。眼下,全县带贫减贫模式形成五种类型。

独立发展型。即贫困户依靠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借助于扶贫政策,自主发展脱贫。2018年以来,全县发放产业补贴资金1221万元,受益贫困户达7048户。

转移就业型。即贫困户到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劳工获得工资性收益,基本可实现“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目标。如文鑫花业与68户贫困户签订了长年务工合同,月工资达到2000元左右。

密切合作型。即贫困户依靠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资金等资源,以入股的方式与新型主体密切合作,借势发展。如种德农业吸纳43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发展,每亩土地年分红1000元。

辐射带动型(托管型)。即贫困户按照新型农业主体的要求,在产业基地周边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实现抱团发展。如丙玉蔬菜按照“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售”的发展模式,贫困户按照标准管理生产,收益按5:5分成,带动周边镇村226个贫困户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实现增收。

产业兜底型。即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安排企业捐赠资金或风力光伏发电收益,帮助其增收脱贫。通过企业捐赠和风力光伏发电累计带动4520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社旗县委书记余广东说,下一步,社旗县将聚焦产业促发展和就业促增收“双引擎”,持续推进产业就业“双攻坚”,为实现脱贫摘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产业方面紧紧围绕“蔬菜、中药材、林果”三大主导产业,统筹调配各类资源,打造产业强县。就业方面通过建设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为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夯实脱贫质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