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河南省社旗县农业先导区小环线的30000亩蔬菜产业基地一派繁忙景象,该县利用集成示范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减水减肥等20余项蔬菜生产技术,形成一套减水、减肥、减药的标准化科学栽培模式,助力当地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绿色转型,蔬菜标准园打生态牌,四级联动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同样种菜,社旗县的种法不一样。
“从种子肥料,到用水用药,都有技术规程,照方抓药。”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丙玉谈起致富“秘籍”有一套:施肥要用农家肥、有机肥,打药必须是生物农药,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虽然投入多一点,但绿色放心、销路好,卖上了好价钱。”
以前,小河流村单门独户种番茄,不成气候,种多了难免“烂市”。去年,县里创建蔬菜标准园,瞄准绿色化、生态化,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短短一年,全村蔬菜标准园发展到3000亩,质量有保障,产业成规模,市场有了话语权,年产值3000多万元,番茄成了村里的致富果。
这是社旗蔬菜标准化生产的一个缩影。
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该县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首要举措,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扶贫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高、辐射能力强、带贫成效快、贫困群众能长期稳定受益的特色优势产业,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眼下,全县已经建成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处,经过三年持续打造,县乡两级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0万亩。
该县对带贫主体的新增规模依据产业面积给予土地流转补贴。新增产业面积在500—1000亩的,每亩一次性补贴200元;新增产业面积在1000—2000亩的,每亩一次性补贴300元;新增产业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贴500元;同时扶持产品认证,规划区内带贫主体农产品获得“三品二标”认证的,每获得一个有机品种认证的,县政府奖励资金20000元;每获得一个省级绿色或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县政府奖励资金3000元;每获得一个地理标志认证的,县政府奖励资金10000元;每获得一个自主品牌商标的,县政府奖励5000元。
蔬菜标准化生产作范本,农业端供给侧改革亮眼。“社旗产业扶贫由依赖政策向自主创业转变,由‘单干’向‘抱团发展’转变,由一产脱贫向三产融合发展链条式脱贫转变,由自发随性发展向政府和龙头企业搭建平台转变,由单靠生产性收入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转变,用改革的办法,推动产业扶贫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社旗县委书记余广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