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河南洛阳的一张“城市名片”。近年来,当地寻找新的增长点,让牡丹文化带来的“门票经济”逐渐升级为“产业经济”。从事牡丹花茶产业的杨晓红发现商机,流转了3000亩土地,研发牡丹花茶,从一朵牡丹里挖出了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大生意,这个过程只用了8年。
37年前,洛阳举办牡丹花会(后改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从第1届签订5800余万元招商引资合同,到第10届超过10亿元,第29届突破1000亿元大关。牡丹文化节成为洛阳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投资和融资的重要平台。借此平台,洛阳如今的贸易伙伴扩大到170余个国家和地区,460余种“洛阳制造”走向世界。
河南南阳是全国最大的月季繁育基地,是“中国月季之乡”。从五六斤的盆栽苗,到百斤上下的月季树,卧龙区石桥镇的月季苗生意格外红火;从一百根封装的裸根苗,到几十吨装车的大宗货,部分花农通过中国月季交易网销售月季,该网站通过“互联网+月季产业供销平台”,2018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南阳月季,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乘上了中欧班列(郑州),远销欧洲。
据南阳市林业局花卉办主任孙荣霞介绍,南阳拥有月季花卉企业466家,从事月季生产人员超过10万人,年出圃苗木10亿多株。南阳月季亩效益达1.5万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河南是个少林省份,森林资源总体不占优势。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河南省森林面积在全国列第22位,人均森林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河南立足省情,坚持创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迫在眉睫,河南着手打造绿量适宜、布局均匀、网络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提出目标,到2027年,河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0%,森林蓄积量达到2.59亿立方米,湿地面积达到1200万亩,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012.47万亩,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1.4亿吨,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600亿元/年。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离不开基层的创新探索。2016年以来,仅南阳市就完成了造林114.22万亩,造林总量位居全省首位。究其原因,南阳市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县区或乡镇为单位,通过签订协议把造林用地从群众手里流转出来,再采取招投标的办法,将林地反租倒包给有实力的专业公司、造林大户等进行承包造林和日常管护。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县乡政府按照造林规划,指导公司因地制宜科学选用树种,监督造林公司管护好所造林木,并给予资金奖补,让树找到主人。
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激活内生动力,让各方都有积极性,把绿水青山变成“绿色银行”。在平顶山,当地形成一个共识: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由财政出资打造投融资平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合资共建项目落地运营公司,统一组织土地流转、财政出资补偿、公司建设运营的模式,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并开展森林旅游、苗木销售、沿线广告承租等建设“绿色银行”,实行利益分成。平顶山此举实现多方共赢,生态变好了、财政有了收益、群众得了实惠、企业获了效益。
据了解,目前平顶山市林地面积达3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城市绿化覆盖率43.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6平方米。
在周口,新周高速的绿化采用BOT模式(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方式),当地政府投入租地资金8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完成高标准廊道绿化8000亩。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对农田林网、社区及村庄绿化等工程进行造林补贴。比如,郸城、太康对林带占地采取租赁补贴的办法,连续补贴10年,由县财政定期把补贴款拨付到农户的存折上。农民既能从土地租让中受益,还能到园区内打工增加务工收入。
绿色发展带来了绿色收益。有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与2007年相比,河南省森林面积净增1295.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5.1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4958.44万立方米。如果换算成经济价值,2017年河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2337亿元。其中,涵养水源功能价值676.27亿元,保育土壤功能价值407.53亿元,固碳释氧功能价值157.01亿元。(记者 章正 王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