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切换
新闻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植”入大平台 “育”出新机遇
2021
01/04
10:49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读懂这句话的人,才真正懂得生物育种产业的价值和力量。

  1月2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生物育种中心”)建设现场,十几台挖掘机、深松机和激光平地机来回穿梭,几百名工人昼夜不停加速建设田间工作站、农机库、蓄水池等基础设施,4150亩田间试验区即将接受检验。不远处,包括科研实验楼、种质资源库、智能温室、知识产权交易和展览交流中心在内的350亩科研设施区已完成规划设计,一期工程正加紧建设。

  “按照试验用地建设要求,我们用深松机将30厘米的表层土均匀打碎铺平,再用激光平地机作业,保证全部试验用地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厘米,施工标准的严苛是为了保障农业试验的数据准确性。”生物育种中心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金荣生说。

  育种被誉为现代农业的“芯片”,生物育种的“国家级平台”为啥落地河南?在2020年12月6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理事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一语中的,河南在生物育种领域具有明显的产业、区位、科技和人才优势。

  “硬件”建设如火如荼,生物育种中心在“软件”方面也正努力蹚出一条新路。

  “中心为破解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向企业流动的瓶颈障碍,探索实施‘双跨单聘’‘两权分处’的特殊政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介绍,为加快形成生物育种中心的创新实力,省农科院的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雷振生,花生育种专家董文召,大豆育种专家卢为国及其团队成员,在保留原事业身份和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到生物育种中心工作,实行企业化管理,享受所聘岗位的薪酬。研究取得的成果署名权归原所在单位,处置权和受益分配权归中心,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此举旨在破解种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体制内科研机构的育种研发优势,同时企业化管理可以解决事业单位运转效率偏低,创新动力活力不足的问题。”张新友坦言。

  不仅吸纳省内顶尖团队,而且国外智力“加持”不断。为了弥补在蔬菜育种方面的短板,生物育种中心全职引进了世界领先种企荷兰瑞克斯旺种业集团前常务董事、德国区总经理GeorgKoch博士,负责蔬菜团队组建并开展育种工作。

  “针对育种研发中遇到的一时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我们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创新能力。”生物育种中心建设指挥部研发部负责人郑峥介绍,生物育种中心已经与农业学科综合实力排名全球第一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合作,通过“订单式”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带着任务去学习、开展联合攻关,任务完成后回到中心工作,为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育种专家协同创新,生物育种中心基因分型技术等育种技术进展显著,共有2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或登记,另有228个农作物新品系正在参加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

  “将来,生物育种中心要打造成全球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我国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张新友表示,未来借助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更多农产品将装上优质“中国芯”,为“中国碗要装中国粮”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座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平台正拔地而起。(记者 刘晓波 尹江勇)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