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切换
新闻
河南新型城镇化驶入快车道(图)
2014
08/14
21:07

 城镇化,是我国乃至我省未来发展释放潜力和需求的出口。而根据我省省策而制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则为河南下一步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与切入点。从源头和顶层双向推进,将人和产业的作用集聚放大,在国家政策基础上灵活发展的河南“城镇化地图”,或能解决长期制约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症结,并逐渐填平城乡二元融合之间的鸿沟。

河南绘就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蓝图

几经探索,几多磨砺,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今再上一个台阶。

近日,省政府正式下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迁移,同时促进大中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消除城镇化过程中的政策障碍的目标。

“我省的《规划》,主要方向在于打通城镇化过程中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环节,找出符合省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近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先后多次进行专题考察调研,探寻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各地的差异情况也逐渐凸显,一省一策的推进方式已基本定型。

聚焦到《规划》,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特色鲜明。根据《规划》,一方面要做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另一方面则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乡镇所处的地域、发展程度和演进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建设,而是要做到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维康咨询公司城乡市场研究部张先生表示,目前我省已相继规划16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及7个全域城乡一体化试点,目的在于利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试点建设做抓手,为全省探索产业与经济、生态等功能相匹配的经验和道路。

省社科院副院长张占仓认为,我省作为一个拥有1亿多人的省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处于城镇化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规划》的出台,必将引领我省的新型城镇化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集聚催生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支撑有多重要,孟州市东韩村农民马向前的感受或能略表一二。已在当地工厂工作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搬入荷香园新型社区。“现在上下班需要花费几十分钟。等社区建成,这时间就缩短了,而且也能享受到自来水和暖气这些城里人的设施,这让我很期待。”

像马向前这样的农民,在东韩村中还有近百位。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这些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汉子蜕变为与机械面对面的产业工人。而在这个过程中,脱农入市,成为周边不少乡镇农民的共同心声。

“如今的城乡关系、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这是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条件和契机。”省发改委一位人士表示。

而此次的《规划》,正将产业支撑作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点。根据《规划》,我省将依托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构建分工不同的城镇产业体系,郑州、洛阳等特大中心城市大力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地区性中心城市则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优势;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小城市围绕集聚人口、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区,是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良载体,良好的产业集聚,不仅能够达到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同时也是让周边农业人口有序融入城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张占仓说。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我省规划建设的180个产业集聚区工业附加值同比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对全省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3.7%和59.3%。经过5年砥砺前行的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引擎,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与此同时,产业集聚产生了农民向城市的内流效应,将土地资源不断释放出来,让现代农业生产以及产业的集中规模化成为可能。焦作市关唐村农民张新生就是在新型社区建设中逐步成长为“种粮大户”,利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和政府对于土地流转政策的奖励,他承包了超千亩土地,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土地的生产价值。对他来说,城镇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变,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将是未来很多如他一般农户相同的选择和心声。

深化改革加速“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规划》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从户籍改革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机制,从城市规划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到投融资机制等领域,作出了全方位的顶层改革设计,几乎覆盖了目前农民进城所遇到的所有难点和困惑点。

以户籍改革为例。《规划》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并指出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

“户籍改革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工程。”上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人士称,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必须深化改革,而在诸多改革中,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他告诉记者,目前省里正在组织研究制定实施意见,着力破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就业、教育、医疗、计生、养老、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障碍,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

同时,户籍改革对于我省现有的城镇化配套体制提出考验。据了解,实现一个农民工的完全市民化,约要投入10万~20万元,如何妥善解决城市承受力、经济水平与市民化的协调,是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于各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实施因地制宜与差别化落户政策。”他举例,如一些产业基础发展较好的地区,政策较为成熟,重点目标可以放在民生和配套方面;而一些产业起步较晚的地区,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也需要维护好农民诸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合法权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已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户作为转化重点,力争每年实现转户100万人左右,确保年内在此方面获得阶段性的成果。”这是《规划》中所提出的目标。

协调发展凸显新型城镇化雁阵效应

6年之后的河南城市将呈现什么样的空间格局?答案是“米”字形。《规划》指出,要构筑以郑州为中心、支撑中原城市群的“米”字形城镇发展轴。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

早在2010年底,河南省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将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扩充中原城市群,并特别指出,要“提升郑州的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中心城市带动和城市群建设,无论是在河南的城镇化,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都是一个重要战略路径”,河南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称。

因此,在此次的《规划》中,我省将围绕建设中西部地区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以郑州为核心城市、洛阳为副中心城市,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以此带动下游县乡的发展。同时侧重提升我省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功能,加快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建设,达到新型城镇化平衡发展的目的。

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规划》对于县、乡体系的发展也有明确的目标。在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的同时,完善县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和壮大县城产业和人口规模50万左右的中心城市,增加区域经济的战略支撑点。

在8月初,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7部委也公布了3675个全国重点镇名单,河南以203个位列第三。作为县域经济的中心、副中心,这些重点镇将获得财税、土地等配套政策补贴,通过重点打造,从基层加快城镇化的进行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带动。

这与我省的规划不谋而合。“这次的名单基本保证了每个县都有一个重点发展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通过这种点式开花,能够快速提升我省城乡区域的综合能力,减轻主要城市的压力。”

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承托,乡镇重点建设。三个层面协调发展,将使我省新型城镇化形成雁阵效应。

据预测,在未来五到十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700万左右,洛阳市达到350万左右,10个地区性中心城市达到100万以上,13个左右城市(县城)达到50万~100万,80个左右城市(县城)达到20万~50万,100个左右中心镇镇区达到3万以上。通过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不仅中原城市群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同时,重点镇建设也成逐步成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