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切换
新闻
济源:敢为人先闯新路 产业发展谱新篇
2014
09/15
20:03

 8月27日下午,市委书记祁金立、市长吉炳伟带领开封市“三区”考察团来到济源市,对该市城市建设、商务中心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等工作进行深入考察,该市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激励下,持续求进、力求先行的蓬勃发展之势,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龙头带动,打造产业集群

地区产业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龙头企业以其强大的要素整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市场网络,往往会成为推动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深化的核心力量。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培育或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往往会带来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近年,济源市牢牢抓住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牵动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把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作为招商的重点目标,并不断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一大批“大块头”企业在该市迅速成长、落地生根,带动相关产业不断“增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发展驶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目前,该市已形成钢铁、铅锌、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矿用电器六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

一批龙头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

中原特钢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要从事工业专用装备及大型特殊钢精锻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它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材料冶炼—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成品生产完整工序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主要产品有石油钻具、限动芯棒、风力发电机主轴、汽轮机电机轴、大规格磨具钢等。依托该公司建立的中原特钢精锻产业园,主要为下游深加工产业链提供高品质特殊钢材料,园区规划占地600余亩,园区一期工程投资8亿元,目前已建成投产;二期工程为高洁净重型机械装备关重件制造技术改造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全部建成后,将逐步替代高档磨具钢、不锈钢、大规格轴承钢等产品进口,为加快行业产品升级,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提升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济源富士康产业园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477亩,总投资65亿元,项目于去年3月签约,仅用180天即实现投产,共建设厂房29栋,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2014年1月至7月,园区共生产手机机构件1259万套,完成生产总值3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在职员工2.6万人。该园区总投资15亿元的新增产能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精密机械自动化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的磨具再造中心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目前,济源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已达到24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40家、超百亿元企业4家,河南豫光连续6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济钢、万洋、金利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企业成为省百强、百高企业,6家企业列入省百家成长企业,18家企业列入省千家培育企业。而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围绕建设“五百亿元和千亿元级产业集聚区”目标,济源市3家产业集聚(开发)区在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4亿元,同比增长7.8%;虎岭集聚区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玉川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荣获全国煤矿用防爆电器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称号。

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14.4亿元,同比增长9.7%,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增加值完成132.5亿元,同比增长11.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亿元,同比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8亿元,同比增长21%。

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

济源市地域空间狭小,资源环境有限,生态容量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质量的提高,必须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对于这一点,济源市的决策者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些年,该市也一直坚持着“创新当尖兵”的理念,把创新视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年,济源市积极搭建政产学研平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人才引进,加强科技对外开放合作,重点在走出去、引进来上下工夫,进一步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各类企业建设孵化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并大力实施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行动计划、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为内容的三大科技创新计划。如今,在济源市,每个部门都有一本《济源市企业技术需求手册》,当前企业实际需要什么样的技术,都统计在了这本手册上,并定期进行更新,确保了政府部门全面准确了解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该市对科技创新的奖励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并重点增加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该市明确,对新建科技园区的单位奖励50万元~100万元,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的单位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

一系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出台,迅速催生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世界最大的铅冶炼生产企业在该市形成,全国最大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研发生产基地在该市建立,“生命之舱”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在该市诞生……

如今,科技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检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已如雨后春笋般在济源市兴起。该市正在建设中的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总投资30亿元,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它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围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为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产学研合作、高端人才培养和知识型创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和平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济源市高新科技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对该市乃至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借助科技创新力量,济源市不断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再造和提升,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该市以清洁化、规模化、特色化为方向,启动了一批高起点、高效益、见效快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煤化工、建材五大产业循环链。目前,该市通过认定的20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利用固体废弃物100多万吨,废液50余万吨,废气180多亿立方米,主要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以全省唯一一家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玉川产业集聚区为例,2013年,该产业集聚区用水重复率达91.5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747.72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工业“三废”在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三宝”。而据统计,从2005年至今,济源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3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3%。

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济源市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成为河南省最年轻的省辖市,对于这个仅有70万人口的城市而言,它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船小好调头。而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这座城市又把“愚公移山,敢为人先”视为城市的核心精神。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形势,济源市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单纯依靠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坐等外部的发展机遇,就有可能错失发展良机,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陷入被动发展的困境。

秉承着先人“逢山开路”的开拓精神,济源人明确提出,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尤其是该市今年确定的十大改革专题,更是彰显了“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活力”的决心。这十大改革专题,涉及产业转型及产业集聚(开发)区发展、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金融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及商事制度改革、民生改善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综合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化旅游发展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及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事业领域发展改革等方面。随着这些措施的深入实施,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瓶颈被彻底打破,也让这座年轻的城市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敢为人先的济源人看来,开放也是改革,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多年来,济源市也一直把开放招商、做大增量作为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一举求多效、一招应多变”的全局性举措。该市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依托各个产业招商组,突出大员招商、“一把手”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招商组招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工商联、协会的主渠道作用,突出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中介招商;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不断增强济源市投资的“磁场”效应;绘制了济源市产业招商图谱,按照不同产业,分别绘制了矿用电器等八大产业链招商图谱,从原始材料至链条末端,每个节点相对应的行业巨头都有详细介绍,便于相关部门组成“招商合力团”按图索骥“点对点”招商……全方位的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也让济源市成为外来投资者的热土,该市先后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和“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2011年度中国最佳投资城市”。2013年,该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

城建拉动,推进融合发展

2013年,济源市在全市范围发起了一场主题为“济源向新加坡学习什么”的讨论,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座以钢铁、铅锌、建材等重工业为产业基础的城市,在面对资源约束加剧、要素保障趋紧、环境容量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加快了产城互动、一体发展的步伐,在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生态环境正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面对城市“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困境,济源市探索建立三大机制,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哪里栽树、栽什么树、谁来栽树、栽了树由谁来管”等难题。一是建立责任分解机制,将承包机制引入森林城市建设,通过开展建设“纪念林”、认建认养绿地、保护古树名木等活动,提高了全市人民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在85%以上。二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把森林城市建设资金列入财政专项预算,逐年加大财政投入。三是建立资源管护机制,完善森林资源责任体系、林业综合执法体系、林政执法督察体系,为重点林区安装“电子千里眼”,实施全天候监控。大树进城、果树进城、石头进城,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立体植绿,如今的济源市区已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绿化景观,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国家园林城市。而生态的改善,也吸引了一大批龙头企业、高端人才落户济源,加快了经济发展,同时也为该市争取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国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等一系列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近年,该市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4种理念,实施大建设、大改造,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彰显城市魅力,丰富深化城市内涵,迅速拉开现代化城市的框架。该市规划面积3.25平方公里商务中心区,也正按照“一湖、两轴、五区”的空间布局,全面加快建设步伐,截至6月底,该商务中心区已完成基础和配套投资3.2亿元,新建区内道路18.5公里,自来水供水管网13公里。按照发展规划,它将围绕济源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的需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延伸该市主导产业链条,实现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和联动发展,预计到2020年,该商务中心区累计投资将达到7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0亿元,成为济源市中心城区优化拓展的核心动力区。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